15、振荡神经同步:大脑信息处理的奥秘

振荡神经同步:大脑信息处理的奥秘

1. 神经研究的现状与挑战

当前,个体神经层面和神经元集合层面的知识存在巨大差距。目前的技术还无法通过良好的实证测量来填补这一鸿沟。计算建模方法虽试图弥补这一差距,但这些见解相当不可靠,除非有实证数据支持。

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NIH)发起的大脑活动图谱(BAM)倡议,有望借助基于纳米技术的新成像方法来弥合这一差距。这些新方法能同时记录大量神经元的活动,其规模和影响可能与NIH人类基因组计划相媲美。这些数据将极大地增强神经功能的计算模型,甚至可能证伪当前试图弥合个体神经功能与神经元群体之间差距的一些提议。

对于机器学习应用而言,更好的神经计算和意识数据可能有助于制造更智能的机器,但也可能揭示模拟神经集合过程的认知机器的局限性。

2. 振荡神经同步的概念引入

振荡神经同步是神经元集合中的一个基本组织原则。通过脑电图(EEG)和脑磁图(MEG)测量大脑电磁场时,能明显观察到振荡神经同步现象。尽管这些测量结果噪声较大,需要进行大量平均或滤波处理,但得到的信号往往具有显著的节律和周期性结构,这与音乐有惊人的相似之处。

19世纪德国哲学家亚瑟·叔本华认为,音乐是代表和理解他所称的“意志”这一基本智力过程的方式。其他艺术形式代表“意志”的客观表达,而音乐代表“意志”的内在或主观动态。叔本华推测,旋律代表人类思想,因为它以最具信息量的高音引领,将底层模式连接成有意义的和谐整体。

3. EEG与神经同步

3.1 EEG和局部场电位的产生

头皮记录的EEG和局部脑场电位由大量邻近神经元同步的突触后兴奋和抑制分级电位产生。虽然它们不直接

【四旋翼无人机】具备螺旋桨倾斜机构的全驱动四旋翼无人机:建模与控制研究(Matlab代码、Simulink仿真实现)内容概要:本文围绕具备螺旋桨倾斜机构的全驱动四旋翼无人机展开研究,重点探讨其系统建模与控制策略,结合Matlab代码与Simulink仿真实现。文章详细分析了无人机的动力学模型,特别是引入螺旋桨倾斜机构后带来的全驱动特性,使其在姿态与位置控制上具备更强的机动性与自由度。研究涵盖了非线性系统建模、控制器设计(如PID、MPC、非线性控制等)、仿真验证及动态响应分析,旨在提升无人机在复杂环境下的稳定性和控制精度。同时,文中提供的Matlab/Simulink资源便于读者复现实验并进一步优化控制算法。; 适合人群:具备一定控制理论基础和Matlab/Simulink仿真经验的研究生、科研人员及无人机控制系统开发工程师,尤其适合从事飞行器建模与先进控制算法研究的专业人员。; 使用场景及目标:①用于全驱动四旋翼无人机的动力学建模与仿真平台搭建;②研究先进控制算法(如模型预测控制、非线性控制)在无人机系统中的应用;③支持科研论文复现、课程设计或毕业课题开发,推动无人机高机动控制技术的研究进展。; 阅读建议:建议读者结合文档提供的Matlab代码与Simulink模型,逐步实现建模与控制算法,重点关注坐标系定义、力矩分配逻辑及控制闭环的设计细节,同时可通过修改参数和添加扰动来验证系统的鲁棒性与适应性。
评论
添加红包

请填写红包祝福语或标题

红包个数最小为10个

红包金额最低5元

当前余额3.43前往充值 >
需支付:10.00
成就一亿技术人!
领取后你会自动成为博主和红包主的粉丝 规则
hope_wisdom
发出的红包
实付
使用余额支付
点击重新获取
扫码支付
钱包余额 0

抵扣说明:

1.余额是钱包充值的虚拟货币,按照1:1的比例进行支付金额的抵扣。
2.余额无法直接购买下载,可以购买VIP、付费专栏及课程。

余额充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