环境数据物理可视化:挑战与机遇
1. 引言
大量将可视化置于环境中的物理数据展示项目,都在关注气候变化、污染或生物多样性丧失等问题。艺术家和设计师选择用物理形式呈现数据来解决环境问题,这一媒介能带来诸多优势。
“环境”一词有不同含义。在早期人机交互(HCI)文献中,它多是描述场景或情境的抽象概念,指由人工制品占据的、作为交互场所的表征空间,可能是物理或模拟场景,也可能是隐喻空间。同时,“环境”也指我们共享且影响着我们生活的自然世界,它并非抽象的笛卡尔空间,而是影响并受我们生活影响的活跃因素。
数字技术的指数级增长对环境生态系统产生了重大影响,从数字探测和更先进的原材料开采,到电子制造的化学排放,以及数据中心、服务器农场和加密货币矿工的能源消耗。将数字信息描述为抽象和虚拟的,掩盖了其底层技术基础设施的实际影响。
许多设计师和研究人员注意到了这种脱节,开始接受更具具身性、情境性和政治意识的人机交互视角。一些人受文化和环境参考的启发,将物理环境用作学习、推理和记忆的工具。20世纪90年代初,普适计算领域开始将自然世界和日常环境作为新颖数字界面的隐喻和灵感来源。马克·韦泽和约翰·西利·布朗指出,我们能轻松应对物理环境中不断存在的无限模拟信息。在韦泽的普适计算范式中,人们与嵌入物理环境的计算机交互,就像与日常环境交互一样。受这些活动影响,新兴的数据物理化领域将数据对象的研究引入了信息可视化的更大研究框架。
物理可视化技术也受益于创客运动、公民科学运动以及与这些新社会技术系统相关的传感和数字制造工具。廉价的数字到物理原型制作工具的发展和快速原型制作实践与文化的传播,使得数据物理化的创建更加快捷和容易,让社区成员、研究人员和创意从业者无需高级工艺技能就能
超级会员免费看
订阅专栏 解锁全文

被折叠的 条评论
为什么被折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