音乐与逻辑中的图表应用
音乐创作中的图表符号
皮尔斯的图表概念
查尔斯·桑德斯·皮尔斯(Charles Sanders Peirce)在其将符号分为10类的著名划分中,两次提及图表,分别用以举例说明“图标法则符号”(Iconic Legisign)和“图标单一符号”(Iconic Sinsign)。作为图标法则符号,图表具有一般性,是一种能够产生和支配复制品(即特定图表)的法则或类型。而特定图表则具有图标单一符号的特征。这两种图标符号的解释项是“述位”(Rheme)。图标法则符号也被称为“准图标”(Hypoicon),它兼具符号的一般性和结构,以及图标的抽象性和开放性。例如,一个特定的三角形图表是基于一般三角形的符号特征构建的图标单一符号。
皮尔斯在其名为“PAP”的著名手稿中,将图表描述为符号的解释项,它必须包含符号的一般性,并通过图标将其理性关系转化为更具体、可感知的表示,这与康德的图式概念有相似之处。然而,这种宽泛的描述引发了关于图表概念范围的不同解释,特别是在图表与逻辑的联系方面。不过,如果我们同意将图表概念进行扩展来讨论音乐符号学,那么至少目前可以避免这一争论。
贝多芬《渴望》中的图表
为避免音乐创作过程中复杂的符号链,我们聚焦于贝多芬《渴望》(Sehnsucht,WoO 146)中节奏变化的草图。贝多芬在创作时大量依赖他的草图本,《渴望》的草图因其记录了大量节拍和节奏模式的实验而格外引人注目。
这首曲子是典型的艺术歌曲,由声乐旋律和钢琴伴奏组成,歌词是C. L. 赖西格(C. L. Reissig)的一首诗。在创作这首曲子时,贝多芬已经为其他具有相似韵律和节奏结构的诗歌谱过曲,但《渴望》有一个显著变化
超级会员免费看
订阅专栏 解锁全文
1560

被折叠的 条评论
为什么被折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