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随机替换的隐私保护决策树挖掘
1. 随机替换扰动算法(RSP)
随机替换扰动算法(RSP)用于对数据进行扰动以保护隐私。其具体步骤如下:
1. 确定替换(或扰动)值的索引,可通过扰动矩阵来实现,且总能找到满足条件的索引 h。
2. 用步骤 1 中选择的值替换原始值。
3. 将扰动后的记录添加到扰动数据集中。
该算法的时间复杂度为 O(n · N)。
2. 对连续值属性进行扰动
要将 RSP 应用于连续值属性,可将属性域离散化为区间$I_1, …, I_N$,并在离散化的域$U = {I_1, …, I_N}$上定义扰动矩阵。此时,扰动矩阵的每个元素$m_{h,k}$表示$I_k$中的值被$I_h$中的值替换的概率。为保持语义一致,每个区间由其中包含的值表示,该值可以是固定值(如区间的中心或端点),也可以是随机选择的值。
在实验中,使用简单的等宽分箱方法进行离散化。假设属性域是一个具有有限端点的实数区间$[l, u) \subset R$,其中$-\infty < l < u < \infty$。通过用户指定的参数$N > 1$,将域划分为$N$个区间$I_i = [l_i, u_i)$,满足$l_1 = l$,$u_N = u$,$u_i = l_{i+1}$($1 < i < N$),且$u_i - l_i = \frac{u - l}{N}$。$N$的选择会影响性能。
2.1 随机替换与添加噪声的根本区别
添加噪声扰动方法容易受到数据恢复攻击,攻击者可从扰动数据中准确推导出原始数据。而随机替换扰动方法对这类攻击具有免疫性。
超级会员免费看
订阅专栏 解锁全文

11

被折叠的 条评论
为什么被折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