潘查拉特南相位与贝里相位:量子世界的隐藏奥秘
在量子物理的奇妙世界里,参数化哈密顿量扮演着独特的角色,它传达了宇宙其他部分对所研究系统的间接影响,这种影响在形式上类似于抽象参数空间中的磁场。今天,我们将深入探讨两个重要的概念:潘查拉特南相位和贝里相位,揭开它们背后的物理奥秘。
潘查拉特南相位:几何相位的先驱
1956 年,印度物理学家 S. 潘查拉特南在量子光学领域引入了几何相位这一新颖概念。假设存在一个依赖于外部参数 $\xi$(如角度或长度)的哈密顿量 $H(\xi)$,其基态为 $|\psi(\xi)\rangle$。我们可以定义两个基态 $|\psi(\xi_1)\rangle$ 和 $|\psi(\xi_2)\rangle$ 之间的相位差 $\Delta\phi_{12}$:
[
\langle\psi(\xi_1)|\psi(\xi_2)\rangle = |\langle\psi(\xi_1)|\psi(\xi_2)\rangle|e^{-i\Delta\gamma_{12}}
]
然而,这样得到的相位差 $\Delta\phi_{12}$ 本身并没有物理意义,因为量子波函数的相位是任意的,并且对于带电粒子,它还依赖于规范的选择。
但当我们考虑参数空间中的三个点 $\xi_1 \to \xi_2 \to \xi_3 \to \xi_1$,计算总相位 $\gamma$ 时,情况就不同了。此时,潘查拉特南相位 $\gamma$ 定义为:
[
\gamma = \Delta\gamma_{12} + \Delta\gamma_{23} + \Delta\gamma_{31}
]
令人惊讶的是,
超级会员免费看
订阅专栏 解锁全文
43

被折叠的 条评论
为什么被折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