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于自动驾驶的飞行时间激光雷达中的光电二极管与接收器
在自动驾驶领域,激光雷达(LiDAR)通过向目标发射激光脉冲并收集反射脉冲来获取距离信息。其中,光电二极管在将返回的光信号转换为电信号的过程中起着关键作用,而接收器电路则负责对电信号的幅度和到达时间进行放大和判别。激光雷达的探测和测距能力在很大程度上依赖于接收器的性能。
1. 光电二极管基础
光电二极管是一种吸收光子并产生电流的光电器件,其工作原理基于光电效应。光电效应可分为外光电效应和内光电效应,半导体光电二极管基于内光电效应工作。当光子能量大于半导体材料的带隙时,电子会从价带激发到导带,产生光生载流子。不同半导体材料的带隙不同,吸收的波长范围也不同。例如,硅基光电二极管可吸收波长约为1.1μm的光子,而铟镓砷材料由于带隙较低,可吸收波长长达约1.7μm的光子。
光电二极管是一种包含PN结的二极管,其结构由P+层和N - 层组成,中间为耗尽区。P层有大量空穴,N层有大量电子,耗尽区由电子和空穴的扩散形成,其中自由载流子较少。耗尽区起到电容的作用,其电容与耗尽区宽度成反比。当光子能量足够时,会在耗尽区产生电子 - 空穴对,在耗尽区的内建电场作用下,空穴向阳极移动,电子向阴极移动,形成从阳极到阴极的光电流。与激光二极管不同,光电二极管工作在反向偏置状态,光电流与光照强度成正比,总电流为暗电流和光电流之和。为了提高光电二极管的灵敏度,需要尽量减小暗电流。
光电二极管有光伏模式和光导模式两种工作模式:
- 光伏模式 :无偏置,不连接电源。光照时,电子被激发,在两极产生电位差,使光电二极管成为电流源,这是太阳能电池的工作基础。
- 光导模式
超级会员免费看
订阅专栏 解锁全文
63

被折叠的 条评论
为什么被折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