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测评:从理论到信息技术时代的应用
1. 诚信测试相关理论与模型
1.1 诚信测试的关注点与理论基础
在人才选拔过程中,雇主对一些关键问题十分关注,如今利用人格测试,尤其是基于大五人格的测试来评估诚信的做法越来越受关注。不过,使用更具针对性的量表来评估特定态度和行为,对所有参与人才评估的人来说仍然相当重要。实际上,识别诚信测试所涉及的态度和行为,如长期承诺、懒惰和旷工等,往往是使用人格测试的主要理由。
不同学者列出了诚信测试中涉及的一些概念,包括责任、长期工作承诺、一致性、暴力倾向、道德推理、敌意、职业道德、可靠性、抑郁和能量水平等。诚信测试涵盖的特征范围很广,严重程度也各不相同,不仅包括盗窃金钱和重大欺诈等犯罪活动,还包括“时间盗窃”,如旷工、长时间上厕所或吸烟休息等。
目前的诚信测试都不是基于理论的,这有些奇怪,毕竟诚信在伦理理论中至关重要,但这些测试是应用心理学的产物。人格问卷量表的理论基础通常分为理论型和统计型。例如,艾森克的理论源于古希腊科学的四种体液,属于理论型;而卡特尔的理论则来自对自然语言人格描述符的因素分析,属于统计型。但实际上,这种区分并不清晰,因素分析常用于构建评估理论特质的量表,自然语言描述符中的民间心理学也会对“理论”数据集的因素分析结果产生重大影响。
1.2 古典理论模型
早在高尔顿将自然语言人格描述符引入心理学之前,古典学者就已经对其产生了兴趣。公元4世纪的普吕登提乌斯的《灵魂之战》可能是最具影响力的作品之一。普吕登提乌斯认为人类发展是一生对理性的追求,在此过程中个体要应对各种挑战,如贪婪、愤怒、绝望和放纵等,这些挑战在《灵魂之战》中表现为动物的恶行与人类美德的战斗,最终美德战胜恶
超级会员免费看
订阅专栏 解锁全文
1390

被折叠的 条评论
为什么被折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