测试标准化、正态化与偏差问题解析
在测试领域,为了准确评估和比较个体的表现,测试的标准化、正态化以及避免偏差是至关重要的环节。以下将详细介绍相关内容。
一、IQ格式分数标准化
IQ格式分数的标准化源于斯坦福 - 比奈智商分数定义的改变,从最初基于心理年龄与实足年龄的比率,转变为现在广泛使用的标准化方法。其转换基于均值为100,标准差为15的标准。例如,标准分数为 -1.3时,IQ分数为(-1.3 × 15) + 100 = 80.5(四舍五入后为80)。IQ分数为130(即100 + (2 × 15))表示高于均值2个标准差,根据z表可知,只有不到2%的人口能达到或超过这个分数。
不过,不同的IQ测试可能使用不同的标准差,如卡特尔测试使用16个量表点而非15个。如今,心理测量学家应尽量避免使用IQ风格的分数,因为它们已成为一种流行概念,但外推结果与正常科学过程关系不大。例如,媒体常报道的IQ为160的分数,意味着高于均值4个标准差,在普通人群中每10万次才可能出现3次。通常测试的标准化样本少于1000人,即使是有20000人标准化样本的WISC,在每个比较年龄组的受访者也相对较少。在如此低概率水平下,个体的行为难以用一个IQ分数有意义地概括,单一智力特质的概念在这些极端情况下也会失效。
二、测试分数的正态化
(一)正态化的前提
z分数、T分数、sten、stanine和“IQ”格式等标准化技术都假设一般人群的分数已经呈正态分布。通常有理由期望分数呈正态分布,常见做法是进行项目分析,只选择有助于正态分布的项目。但有时测试分数集可能有不同的分布,如正偏态或负偏态,或有多个众数,这时就需要其他标准化技术。可以使用统计技
超级会员免费看
订阅专栏 解锁全文
292

被折叠的 条评论
为什么被折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