磁共振介入成像技术:原理、应用与挑战
在现代医学领域,磁共振成像(MRI)技术不仅在疾病诊断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在介入治疗中也展现出了巨大的潜力。本文将深入探讨磁共振介入成像的相关技术,包括跟踪方法、温度测量、弹性成像以及临床应用等方面。
1. 跟踪技术
在磁共振介入过程中,准确跟踪介入器械的位置至关重要。目前主要有以下几种跟踪方法:
1.1 半主动跟踪 - 基于梯度的跟踪
谐振电路通过电感耦合到成像线圈,而非直接连接到MR接收器系统。它们附着在器械上,在射频激发时放大局部磁场,使谐振电路附近产生显著更高的信号。通过特殊的图像后处理技术可以检测谐振电路的位置。这种方法相对简单且成本较低,但只能用于其调谐的特定场强。
1.2 基于梯度的跟踪
该方法利用小型传感器测量空间变化的梯度场。例如,EndoScout跟踪系统通过检测梯度斜坡期间感应的局部电压来计算传感器的位置,进而自动重新定位成像切片。传感器可以集成到小型设备中,如电生理导管、内窥镜或持针器等。与其他跟踪技术相比,基于梯度的跟踪可以与图像采集过程同时进行,但传感器必须位于梯度线圈的均匀体积内,因此在临床实践中,该设备只能用于孔道中心,对于强角度轨迹的应用较为困难。
1.3 光学跟踪
这是另一种常见的方法,通过跟踪附着在器械远端的光学传感器来确定器械位置。光学跟踪结合了立体定向方法的准确性和徒手技术的简单性,允许在各种轨迹上交互式操作图像平面。具体做法是,使用相应的固定装置将多个发光二极管或反光标记附着在介入器械的末端,位于MRI外部的立体相机检测其位置并将数据发送到介入平台或MRI计算机进行实时控制。然而,视线问题
超级会员免费看
订阅专栏 解锁全文
1968

被折叠的 条评论
为什么被折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