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准剂量法:原理、应用与计算详解
1. 样本量与基准剂量的关系
大样本量能降低偏差可能性并缩小置信区间。对于需要开展动物研究以支持安全性评估的受监管行业而言,大样本量的研究更有可能得出精确的观察到有害作用的剂量(POD),相较于基于未观察到有害作用水平(NOAEL)的方法,更易获得支持。
若选定的基准反应(BMR)处于数据范围内(内插基准剂量,interpolated BMD),基准剂量(BMD)对回归模型选择的依赖程度会低于BMR在数据范围外(外推基准剂量,extrapolated BMD)的情况。此外,BMD方法能提供基准反应处剂量 - 反应曲线的斜率,这有助于了解低剂量下的风险行为。例如,陡峭的斜率意味着风险迅速降低,可能存在类似阈值的行为。
2. 监管机构的应用
- 美国环境保护署(EPA) :
- 运用BMD方法设定非癌症健康效应的暴露标准。通常假定存在无额外风险的暴露水平,因此从BMD或基准剂量下限(BMDL)线性外推至零暴露、零额外风险并不合适,而是采用BMD/BMDL结合不确定系数的方法。
- 利用BMD对空气污染物的毒性(癌症和非癌症)进行排序。
- 近期开始采用正式程序,用基于BMD的方法取代传统的癌症风险评估方法。传统癌症风险评估采用线性多阶段模型外推可观察到的风险数据至低剂量,但该方法存在问题,而BMD方法能解决这些问题。在2003年发布的癌症风险评估指南草案中,EPA建议对癌症使用BMD方法。
- 其他机构 :
超级会员免费看
订阅专栏 解锁全文
96

被折叠的 条评论
为什么被折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