含多个逆变器型资源(IBR)的电网建模与分析
在电力系统中,随着逆变器型资源(IBR)的大量接入,研究多个 IBR 存在时的电网建模与分析变得至关重要。本文将详细探讨两种不同场景下的电网建模与分析技术,包括两个 IBR 接入弱电网的情况以及一个九节点三发电机(IBR)电网的情况。
1. 两个 IBR 接入弱电网的情况
1.1 系统概述
考虑一个弱电网中两个 IBR 相互连接的情况。当单个 IBR 接入弱电网时,系统会呈现出弱电网振荡模式,且功率传输越高、电网阻抗越大,系统越不稳定。对于两个 IBR 互联的情况,分析主要包括三个部分:稳态分析以了解功率流模式和系统极限;通过模块化块的集成进行动态建模;模态分析以展示分析模型的能力。
系统的电路拓扑结构中,两个 IBR 并联连接到测量点(POM)母线,该母线通过阻抗为 $R_{lg} + jX_{lg}$ 的传输线连接到电网(用无穷大母线表示)。两个 IBR 均采用跟网型变流器,采用直流母线电压控制和公共耦合点(PCC)电压控制。系统参数和控制参数如下表所示:
| 描述 | 参数 | 值(p.u.) |
|---|---|---|
| 功率水平 | $P_{PCC1}, P_{PCC2}$ | 0.935/2 |
| 系统频率 | $f_b$ | 60 Hz |
| 变流器滤波器 | $R_1, R_2$ | 0.003×2 |
| $X_1, X_2$ | 0.15×2 | |
| 直流母线电容 | $C_{dc1}, C_{dc2}$ | 0.108 F |
| 并联电容 | $C_1, C_2$ | 0.25/2 |
| 网络线路 | $R_{lg}, X_{lg}$ | 0.026, 0.26 |
| $X_{l1}, X_{l2}$ | 0.2 | |
| $R_{l1}, R_{l2}$ | 0.02 | |
| 内环 | $K_{pi}, K_{ii}$ | 0.3, 5 |
| 直流母线控制环 | $K_{p,dc}, K_{i,dc}$ | 0.1, 80 |
| 交流电压控制环 | $K_{pv}, K_{iv}$ | 1, 100 |
| PLL | $K_{p,PLL}, K_{i,PLL}$ | 60, 1400 |
| 前馈滤波器 | $T_{VF}$ | 0.001 |
1.2 框图构建与集成技术
测试平台在 MATLAB 的 Simulink 环境中实现。将两个 IBR 视为电压源,与单 IBR 系统相比,需要重新编码网络动态以考虑两个电压源。
首先构建基于 dq 坐标系的 s 域电路表示,以三个电压(IBR1、IBR2 和电网)为输入,IBR 的变流器电流和 PCC 母线电压为输出,建立输入/输出传递函数矩阵,然后将其转换为状态空间模型。相关的 MATLAB 代码如下:
% Two IBR integrated to Grid.
% Topology: 2IBR to Grid
% USF SPS 2021
%=======================================
% Vt1---Y1---Vpcc1---Yl1---Vpom---Yg---Vinf
%
\---Yc1
|
%
|
% Vt1---Y2---Vpcc2---Yl2----|
%
\---Yc2
%=======================================
%%%%%%
s = tf('s');
Xg = 0.2;X=0.15;R=X/50;Cf=0.25;
w0 = 2*pi*60;
% choke impedances
Z1 = [R1+L1*s, -w0*L1; w0*L1, R1+L1*s];
Z2 = [R2+L2*s, -w0*L2; w0*L2, R2+L2*s];
% line (IBR to the POI bus) impedances
Zl1 = [Rl1+Ll1*s, -w0*Ll1; w0*Ll1, Rl1+Ll1*s];
Zl2 = [Rl2+Ll2*s, -w0*Ll2; w0*Ll2, Rl2+Ll2*s];
% line (POI to grid) impedance
Zg = [Rgg+Lgg*s, -w0*Lgg; w0*Lgg, Rgg+Lgg*s];
Yg = ss(inv(Zg), 'min');
Y1 = ss(inv(Z1), 'min');
Y2 = ss(inv(Z2), 'min');
Yl1 = ss(inv(Zl1), 'min');
Yl2 = ss(inv(Zl2), 'min');
% shunt capacitor admittance
Yc1 = ss([C1*s, -w0*C1; w0*C1, C1*s]);
Yc2 = ss([C2*s, -w0*C2; w0*C2, C2*s]);
Y = [Y1+Yc1+ Yl1, zeros(2,2), -Yl1;
zeros(2,2), Y1+Yc2+Yl2, -Yl2;
-Yl1, -Yl2, Yl1+Yl2+Yg];
C =[Y1, zeros(2,4); zeros(2,2), Y2, zeros(2,2);
zeros(2,4), Yg];
G_V2V = ss(inv(Y)*C,'min');
A = sys.a;
B = sys.b;
C = sys.c;
D = sys.d;
Udq0 = [real(V1t_bar); imag(V1t_bar); real(V2t_bar); imag(V2t_bar); 1;0];
x_Initial = -inv(A)*B*Udq0;
y_Initial = C*x_Initial + D*Udq0;
这个状态空间模型可以在 Simulink 中实现,网络模块生成 PCC 母线电压和变流器电流,并将其输入到 IBR 控制模块中,整个 Simulink 模型可用于检查系统的动态性能。
1.3 仿真结果
使用在 MATLAB/Simulink 中构建的分析模型进行时域仿真。初始条件下,两个 IBR 输出相同水平的功率,总功率为 0.935 pu 注入电网,假设传输线电抗为 0.20 pu。
在第一种情况下触发两个事件:
-
事件一:电网电压骤降
:仿真结果表明,两个 IBR 的行为完全相同,这表明仅激发了弱电网模式。
-
事件二:IBR1 的直流母线电压指令增加
:该事件激发了两种模式。在有功功率测量中,根据表 8.2,IBR 间模式的可观测性指数高于弱电网模式,因此可以看到在事件发生一秒后,IBR1 与 IBR2 在有功功率测量中呈现振荡。
对于线路阻抗相同和不同的情况进行比较:
- 当两个 IBR 和线路阻抗相同时,两个 IBR 具有相同的动态性能,表明振荡与弱电网模式相关,且 $X_{lg}$ 的变化和相同功率的降载不会激发 IBR 间模式。
- 当线路阻抗不同时,系统在 $X_{lg}$ 变为 0.55 p.u. 后出现不稳定振荡,这是由于主导的弱电网模式移动到右半平面。降载后系统变得稳定,此时弱电网模式和 IBR 间模式都受到电网强度和功率水平变化的影响和激发,在 2.5 s 后的有功功率测量中可以清楚地看到 IBR 间模式,即 IBR1 与 IBR2 振荡。
1.4 模态分析
稳态计算是为 Simulink 模型中的每个状态变量赋值的第一步。如果系统在给定状态变量赋值下平稳运行,则模型达到平衡点。基于此平衡点,可使用 MATLAB 函数
linmod
进行雅可比线性化,该函数的输出是状态空间系统矩阵 $A$、$B$、$C$、$D$,矩阵 $A$ 的特征值是稳定性指标。
对于相同的电路拓扑,使用两组线路参数得到两个测试平台:
-
情况一
:两个 IBR 及其连接线路阻抗相同。
-
情况二
:线路阻抗不同($R_{l1} + jX_{l1} = 0.02 + j0.2$,$R_{l2} + jX_{l2} = 0.06 + j0.6$)。
两种情况下,两 IBR 测试平台在 7.8 Hz 处都有两种模式。一种模式在 $X_{lg}$ 增加时移动到右半平面,另一种模式对 $X_{lg}$ 不太敏感,在情况一中,这种模式似乎对 $X_{lg}$ 的变化完全没有响应。
通过模态形状分析,可以区分聚合模式(弱电网模式)和 IBR 间模式。对于聚合模式,两个 IBR 同相工作;对于 IBR 间模式,两个 IBR 相互振荡。从分析模型中提取线性状态空间模型,可以得到测量的可观测性,结果表明 IBR 间模式在有功功率测量中最易观测,具体可观测性数据如下表所示:
| 测量值 | IBR 间模式 | 弱电网模式 |
|---|---|---|
| $P_1$ | 0.1426 ∠ -161.5° | 0.0377 ∠ -161.9° |
| $P_2$ | 0.1426 ∠ 18.5° | 0.0377 ∠ -161.9° |
| $Q_1$ | 0.0061 ∠ 51.7° | 0.0048 ∠ 157.9° |
| $Q_2$ | 0.0061 ∠ -128.3° | 0.0048 ∠ 157.9° |
| $V_1$ | 0.0045 ∠ -59.8° | 0.0058 ∠ 1.6° |
| $V_2$ | 0.0045 ∠ 120.2° | 0.0058 ∠ 1.6° |
| $\theta_1$ | 0.0309 ∠ 154.3° | 0.0329 ∠ 154.0° |
| $\theta_2$ | 0.0309 ∠ -25.7° | 0.0329 ∠ 154.0° |
1.5 两个解耦电路
为了更好地理解两种模式,采用网络分解方法。对于两个相同 IBR 且拓扑对称的原始研究系统,有四个节点。通过 Kron 约简消除 POM 母线(节点 4),得到三节点网络拓扑。
基于三节点系统,电流注入与电压的关系可以表示为:
$\begin{bmatrix} I_1 \ I_2 \end{bmatrix} = \begin{bmatrix} Y_{11} & Y_{12} \ Y_{21} & Y_{22} \end{bmatrix} \begin{bmatrix} V_1 \ V_2 \end{bmatrix} + \begin{bmatrix} 1 \ 1 \end{bmatrix} \frac{V_g}{j(X_l + 2X_{lg})}$
通过特征值分解和坐标转换,可将其转换为两个解耦电路的形式:
$\begin{bmatrix} \frac{-I_1 + I_2}{2} \ \frac{I_1 + I_2}{2} \end{bmatrix} = \begin{bmatrix} \frac{1}{jX_l} & 0 \ 0 & \frac{1}{j(X_l + 2X_{lg})} \end{bmatrix} \begin{bmatrix} \frac{-V_1 + V_2}{2} \ \frac{V_1 + V_2}{2} \end{bmatrix} + \begin{bmatrix} 0 \ \frac{1}{j(X_l + 2X_{lg})} \end{bmatrix} V_g$
第一个解耦电路表示两个 IBR 之间的差异,与 IBR 间模式相关;第二个解耦电路表示两个 IBR 的总和,与弱电网模式相关。在理想情况下,IBR 间模式与电网电压无关,电网强度或电网阻抗 $X_{lg}$ 的变化会影响弱电网模式,但不会影响 IBR 间模式。
非理想情况
:在现实中,即使是同一制造商的两个 IBR 也可能存在细微差异,线路阻抗也不可能完全相同。当 IBR 相同但线路阻抗不同($X_{l1} = 0.1$,$X_{l2} = 0.2$,$X_{lg} = 0.5$)时,经过 Kron 约简和特征值分解后,得到的两个电路可以表示为:
$\begin{bmatrix} -0.51I_1 + 0.49I_2 \ 0.49I_1 + 0.51I_2 \end{bmatrix} = \begin{bmatrix} \frac{1}{j0.148} & 0 \ 0 & \frac{1}{j2.15} \end{bmatrix} \begin{bmatrix} -0.51V_1 + 0.49V_2 \ 0.49V_1 + 0.51V_2 \end{bmatrix} + \begin{bmatrix} \frac{1}{j5.95} \ \frac{1}{j2.17} \end{bmatrix} V_g$
此时,第一个电路反映了两个 IBR 电流/电压的加权差异,体现 IBR 间模式;第二个电路反映了两个 IBR 电流/电压的加权总和,体现聚合弱电网模式。可以看出,当线路阻抗不同时,IBR 间模式也会受到电网电压和电网阻抗 $X_{lg}$ 的影响,尽管程度远小于弱电网模式。
2. 九节点三发电机(IBR)电网
2.1 系统概述
采用一个模拟 WECC 系统的九节点系统作为示例,展示两种方法的详细过程,并通过两种方法进行特征值分析。该系统基于 300 - MVA IEEE 9 节点系统(即西部系统协调委员会(WSCC)9 节点系统),功率基准为 100 MVA。系统拓扑结构中,在母线 2 和母线 3 处有两个 IBR,用 IBR 模块替换了母线 2 和母线 3 上的同步发电机。系统的支路数据和运行条件参数如下表所示:
| 从母线 | 到母线 | R(p.u.) | X(p.u.) | B(p.u.) |
|---|---|---|---|---|
| 1 | 4 | 0 | 0.0576 | 0 |
| 4 | 5 | 0.017 | 0.092 | 0.158 |
| 5 | 6 | 0.039 | 0.17 | 0.358 |
| 3 | 6 | 0 | 0.0586 | 0 |
| 6 | 7 | 0.0119 | 0.1008 | 0.209 |
| 7 | 8 | 0.0085 | 0.072 | 0.14 |
| 8 | 2 | 0 | 0.0625 | 0 |
| 8 | 9 | 0.032 | 0.161 | 0.306 |
| 9 | 4 | 0.01 | 0.085 | 0.176 |
| 发电机母线 | 母线类型 | Pg(p.u.) | V(p.u.) |
|---|---|---|---|
| 1 | 摇摆母线 | 0.71 | 1.0 |
| 2 | PV 母线 | 1.63 | 1.025 |
| 3 | PV 母线 | 0.85 | 1.025 |
| 负荷母线 | Pd,r(p.u.) | Qd,l(p.u.) | Qd,c(p.u.) |
|---|---|---|---|
| 5 | 0.90 | 0.3 | 0 |
| 7 | 1.0 | 0.35 | 0 |
| 9 | 1.25 | 0.5 | 0 |
2.2 非线性分析建模
在 MATLAB Simulink 中构建可扩展的非线性状态空间模型,该模型不仅可用于大信号时间动态仿真,还可用于线性化小信号分析。
所有发电机被视为电流源连接到网状网络,每个互联母线处安装有并联补偿装置。这样的假设确保可以轻松构建发电机/IBR 模块并将其互连到网络,同时使发电机母线电压成为状态变量。电流源注入网络并更新母线电压,电压作为输入用于发电机动态模块以更新电流源,避免了代数环的出现。
以下是各个模块的详细说明:
-
网络模块
:使用 Kron 约简减少网络维度,仅保留与发电和动态负载连接的节点,去除其余节点。将母线分为集合 1 和集合 2,集合 1 中的母线保留,集合 2 中的母线消除。由于集合 2 中的母线没有有源电源或负载连接,净电流注入为零。通过以下公式进行约简:
$\begin{bmatrix} I_{b1} \ I_{b2} \end{bmatrix} = \begin{bmatrix} Y_{b11} & Y_{b12} \ Y_{b21} & Y_{b22} \end{bmatrix} \begin{bmatrix} V_{b1} \ V_{b2} \end{bmatrix}$
因为 $I_{b2} = 0$,所以 $V_2 = -Y_{22}^{-1}Y_{21}V_1$,进而 $I_1 = (Y_{11} - Y_{12}Y_{22}^{-1}Y_{21})V_1$。
网格动态模块的输入和输出分别为母线电流注入和母线电压,dq 坐标系下母线电压和支路电流的动态方程如下:
$\frac{dv_{i,d}}{dt} = \frac{1}{C_i} (i_{i,d} + \sum_{j} i_{ij,d} - G_iv_{i,d} + \omega_0C_iv_{i,q})$
$\frac{dv_{i,q}}{dt} = \frac{1}{C_i} (i_{i,q} + \sum_{j} i_{ij,q} - G_iv_{i,q} - \omega_0C_iv_{i,d})$
$\frac{di_{ij,d}}{dt} = \frac{1}{L_{ij}} (v_{i,d} - v_{j,d} - R_{ij}i_{ij,d} + \omega_0L_{ij}i_{ij,q})$
$\frac{di_{ij,q}}{dt} = \frac{1}{L_{ij}} (v_{i,q} - v_{j,q} - R_{ij}i_{ij,q} - \omega_0L_{ij}i_{ij,d})$
其中,$v_{i,dq}$ 和 $i_{i,dq}$ 是母线 $i$ 上的电压和电流注入,$i_{ij,dq}$ 是支路 $i - j$ 上的电流,每个母线连接有并联电容 $C_i$ 和并联电导 $G_i$,每条线路假设为串联 RL 电路。
-
负载动态模块 :输入为负载母线电压,输出为负载电流注入,正方向为从母线到负载。负载等效阻抗 $Z_{l,i} = R_{l,i} + j\omega_0L_{l,i}$,动态方程如下:
$\frac{di_{i,d}}{dt} = \frac{1}{L_{l,i}} (v_{i,d} - R_{l,i}i_{i,d} + \omega_0L_{l,i}i_{i,q})$
$\frac{di_{i,q}}{dt} = \frac{1}{L_{l,i}} (v_{i,q} - R_{l,i}i_{i,q} - \omega_0L_{l,i}i_{i,d})$ -
同步发电机模块 :母线 1 处的同步发电机 $G_1$ 建模为戴维南等效电路,电压源 $V_s$ 后面串联电阻 $R_s$ 和电感 $L_s$,假设 $R_s = 0.01\Omega$,$L_s = 0.001H$。RL 电路的动态方程如下:
$\frac{di_{1,d}}{dt} = \frac{1}{L_s} (v_{1,d} - R_si_{1,d} + \omega_0L_si_{1,q})$
$\frac{di_{1,q}}{dt} = \frac{1}{L_s} (v_{1,q} - R_si_{1,q} - \omega_0L_si_{1,d})$
该模块可以用具有相同输入(端电压)和输出(定子电流)的详细同步发电机模型替换。
-
IBR 模块
:输入为互联母线电压,输出为电流。模块内部包括电池模块、光伏模块和 VSC 控制模块。可以选择在直流侧使用电池或光伏。以母线 2 为例,RL 滤波器的动态方程如下:
$\frac{di_{2,d}}{dt} = \frac{1}{L_f} (v_{2t,d} - v_{2,d} - R_fi_{2,d} + \omega_0L_fi_{2,q})$
$\frac{di_{2,q}}{dt} = \frac{1}{L_f} (v_{2t,q} - v_{2,q} - R_fi_{2,q} - \omega_0L_fi_{2,d})$
电池动态模块
:基于电池模型和 DC/DC 升压转换器电路构建,电池输出电压 $V_{bat}$ 不是恒定的,需要一个具有受控占空比 $D$ 的 DC/DC 转换器来调节输出直流母线电压 $V_{dc}$。电池模型函数基于锂离子电池模型,$E_s$ 表示为:
$E_s = E_0 - \frac{K}{Q - \int I_L} + A\exp(-B \cdot \int I_L)$
DC/DC 函数模块中有两个导数动态方程:
$\frac{dI_L}{dt} = \frac{1}{L_{dc}} (V_{bat} - (1 - D)V_{dc})$
$\frac{dV_{dc}^2}{dt} = \frac{2}{C_{dc}} (I_L \cdot V_{bat} - P_{conv})$
光伏动态模块 :基于一个串联 RL 电路后接恒定直流电压源的电路构建。
通过以上详细的建模和分析,可以更好地理解多个 IBR 存在时电网的动态特性和稳定性,为电力系统的规划、运行和控制提供有力的支持。
综上所述,对于多个 IBR 接入的电网,无论是两个 IBR 接入弱电网的简单情况,还是九节点三发电机(IBR)的复杂电网,都可以通过合理的建模和分析方法来研究其动态特性和稳定性。不同的场景下,各种模式(如弱电网模式和 IBR 间模式)的表现和影响因素不同,需要综合考虑系统参数、拓扑结构等因素,以确保电力系统的安全可靠运行。
含多个逆变器型资源(IBR)的电网建模与分析
3. 建模分析流程总结
为了更清晰地展示上述两种场景下的建模与分析过程,下面给出详细的流程总结。
3.1 两个 IBR 接入弱电网建模分析流程
graph LR
A[系统参数设定] --> B[构建 dq 坐标系 s 域电路表示]
B --> C[建立输入/输出传递函数矩阵]
C --> D[转换为状态空间模型]
D --> E[Simulink 模型实现]
E --> F[时域仿真]
F --> G[模态分析]
G --> H[解耦电路分析]
- 系统参数设定 :确定两个 IBR 接入弱电网系统的各项参数,如功率水平、系统频率、变流器滤波器参数、直流母线电容等,具体参数值参考前文表格。
- 构建 dq 坐标系 s 域电路表示 :以三个电压(IBR1、IBR2 和电网)为输入,IBR 的变流器电流和 PCC 母线电压为输出,建立电路表示。
- 建立输入/输出传递函数矩阵 :根据电路表示,建立输入/输出传递函数矩阵。
- 转换为状态空间模型 :将传递函数矩阵转换为状态空间模型。
- Simulink 模型实现 :在 Simulink 中实现状态空间模型,网络模块生成 PCC 母线电压和变流器电流,并输入到 IBR 控制模块。
- 时域仿真 :进行时域仿真,触发不同事件,观察系统响应,分析不同模式的激发情况。
-
模态分析
:进行稳态计算,找到平衡点,使用 MATLAB 函数
linmod进行雅可比线性化,得到状态空间系统矩阵的特征值,分析系统稳定性。 - 解耦电路分析 :通过 Kron 约简和特征值分解,将系统转换为两个解耦电路,分析 IBR 间模式和弱电网模式。
3.2 九节点三发电机(IBR)电网建模分析流程
graph LR
A[系统参数设定] --> B[Kron 约简]
B --> C[构建各模块动态方程]
C --> D[Simulink 模型构建]
D --> E[大信号时间动态仿真和小信号分析]
- 系统参数设定 :确定九节点三发电机(IBR)电网系统的各项参数,包括支路数据、发电机母线参数、负荷母线参数等,具体参数值参考前文表格。
- Kron 约简 :使用 Kron 约简减少网络维度,仅保留与发电和动态负载连接的节点。
- 构建各模块动态方程 :分别构建网络模块、负载动态模块、同步发电机模块和 IBR 模块的动态方程。
- Simulink 模型构建 :在 MATLAB Simulink 中构建可扩展的非线性状态空间模型。
- 大信号时间动态仿真和小信号分析 :使用构建的模型进行大信号时间动态仿真和线性化小信号分析。
4. 关键技术总结
4.1 状态空间模型构建
状态空间模型是分析电力系统动态特性的重要工具。在两个 IBR 接入弱电网的场景中,通过构建基于 dq 坐标系的 s 域电路表示,建立输入/输出传递函数矩阵,然后转换为状态空间模型。在九节点三发电机(IBR)电网的场景中,在 Simulink 中构建可扩展的非线性状态空间模型,通过合理假设避免代数环的出现。
4.2 模态分析
模态分析用于确定系统的稳定性和模式特性。通过稳态计算找到平衡点,使用雅可比线性化得到状态空间系统矩阵的特征值,根据特征值的位置判断系统的稳定性。同时,通过模态形状分析可以区分不同的模式,如 IBR 间模式和弱电网模式。
4.3 Kron 约简
Kron 约简是减少网络维度的有效方法。在九节点三发电机(IBR)电网的建模中,使用 Kron 约简去除不必要的节点,仅保留与发电和动态负载连接的节点,简化了网络模型。
5. 应用与展望
在实际电力系统中,多个 IBR 的接入越来越普遍,准确的建模和分析对于电力系统的规划、运行和控制至关重要。上述建模与分析方法可以帮助电力系统工程师更好地理解系统的动态特性和稳定性,预测不同工况下系统的响应,从而采取相应的措施确保系统的安全可靠运行。
未来,随着电力系统的不断发展,IBR 的类型和控制策略将更加多样化,电网的拓扑结构也将更加复杂。因此,需要进一步研究和改进建模与分析方法,以适应新的挑战。例如,考虑更多的非线性因素和不确定性因素,提高模型的准确性和可靠性;开发更高效的算法和工具,提高分析的速度和效率。
同时,还可以将上述建模与分析方法与人工智能、机器学习等技术相结合,实现电力系统的智能监测、故障诊断和优化控制。例如,利用机器学习算法对系统的运行数据进行分析,识别潜在的故障和不稳定因素,提前采取措施进行预防和处理。
总之,多个 IBR 接入的电网建模与分析是一个具有重要理论和实际意义的研究领域,未来还有很多工作值得深入探索和研究。
超级会员免费看
56

被折叠的 条评论
为什么被折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