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函数式斐波那契数列到命令式代码的优雅转变
在编程领域,函数式编程和命令式编程各有其独特的魅力和应用场景。本文将以计算斐波那契数列为例,详细介绍如何从函数式代码推导出命令式代码,展示两种编程范式之间的等价性,并揭示函数式编程对命令式代码开发的启示。
1. 函数式斐波那契数列
在数学中,第 $n$ 个斐波那契数($n \geq 1$)的定义如下:
[
fib(n) =
\begin{cases}
1, & \text{if } n \leq 1 \
fib(n - 1) + fib(n - 2), & \text{otherwise}
\end{cases}
]
这个递归定义自然地引导函数式程序员写出如下的 Racket 代码来计算第 $n$ 个斐波那契数:
(define (fib n)
(if (<= n 1)
1
(+ (fib (- n 1)) (fib (- n 2)))))
这段代码是递归的,很容易看出它是从斐波那契数的数学定义直接翻译过来的 Racket 语法。它的开发不易出错,且易于理解。通过对输入 $n$ 进行简单的归纳,就足以证明其部分正确性。观察到该函数基于结构递归,也能证明其完全正确性。换句话说,很容易看出这个程序与要解决的问题之间的关系,也很容易看出程序是正确的。
2. 命令式斐波那契数列
命令式程序员可能会认为上述函数效率低下,因为它是递归的,每次递归调用都会增加控制上下文。
超级会员免费看
订阅专栏 解锁全文
2万+

被折叠的 条评论
为什么被折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