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十世纪末芬兰后现代先锋派在理论与诗歌中的体现
1. 后结构主义理论在艺术中的融合
在20世纪80年代和90年代,许多艺术家将理论融入到艺术创作中,不少人还在大学进行学习。挪威作家卡琳·莫(Karin Moe)是一位学者,对后结构主义尤其是雅克·德里达(Jacques Derrida)的作品很感兴趣,她的诗歌借鉴了埃莱娜·西苏(Hélène Cixous)和露西·伊利加雷(Luce Irigaray)的思想。
- 女性写作观念 :格尔德·卡琳·奥姆达尔(Gerd Karin Omdal)认为,莫将女性写作视为日常生活的一部分,与日常义务和家庭生活紧密相连。这种写作方式使艺术回归生活,打破了艺术作为独立领域的观念,也使作者摆脱了个人天才的定位。
- 对超现实主义的再诠释 :莫受超现实主义启发,但对其性别视角表示担忧。在布勒东(Breton)的《超现实主义宣言》中,女性被间接排除在超现实主义运动之外,仅被视为欲望和控制的对象。莫通过使用和引用“经典”超现实主义的主题和技巧,将视角转变为明确的女性视角,重新诠释了超现实主义。例如,她保留了超现实主义中童年的核心地位,但强调是女性童年。她的诗集《性别文本》(Kjønnskrift)旨在加强女性地位,扩大女性自由。
芬兰小说家玛丽安娜·扬蒂(Marianna Jäntti)的《无定形》(Amorfiaana,1986)和莫妮卡·法格霍尔姆(Monika Fagerholm)的《女主角》(Diva,1998)也是受后结构主义理论启发的文学作品。凯萨·库里卡(Kaisa Kurikka)指出,这两位作家都意识到朱莉娅·克里斯蒂娃(Julia Kristeva)的语言理论,她们的写作也与西苏的女性写作概念相关。这些小说质疑了文学叙事和话语中的性别惯例。
| 作家 | 作品 | 受启发理论 | 主要特点 |
|---|---|---|---|
| 卡琳·莫 | 《性别文本》 | 后结构主义、法国女权主义理论 | 重新诠释超现实主义,强调女性写作与生活的联系,旨在提升女性地位 |
| 玛丽安娜·扬蒂 | 《无定形》 | 后结构主义理论 | 质疑文学叙事和话语中的性别惯例 |
| 莫妮卡·法格霍尔姆 | 《女主角》 | 后结构主义理论 | 质疑文学叙事和话语中的性别惯例 |
丹麦/格陵兰艺术家皮亚·阿尔克(Pia Arke)自称“杂种”,在20世纪80年代引入了与丹麦殖民历史相关的后殖民主义。她的主要媒介是摄影,摄影曾是人类学的重要工具,也与殖民主义相关。阿尔克重新利用“殖民档案”中的摄影材料,并通过自己的身体来回应这些档案,例如戴着格陵兰女性的仪式靴进行讽刺表演。她经常使用暗箱相机,通过自制的人体大小相机将自己的身体印记融入风景图像中。梅特·桑德拜(Mette Sandbye)认为,阿尔克将自己置于一种探索、有趣和开放的第三位置。
graph LR
A[后结构主义理论] --> B[卡琳·莫的创作]
A --> C[芬兰小说创作]
A --> D[皮亚·阿尔克的艺术]
B --> B1[女性写作观念]
B --> B2[超现实主义再诠释]
C --> C1[质疑性别惯例]
D --> D1[摄影媒介运用]
D --> D2[第三位置探索]
2. 芬兰后现代先锋派在诗歌中的体现
在芬兰,社会学、哲学和艺术史领域的学者欢迎20世纪80年代和90年代后现代主义的到来,将其视为先锋派解放历史的新篇章。芬兰诗歌在这一时期至21世纪头几十年保留了后现代主义和先锋派的一些元素,同时也借鉴了朋克等其他运动。
卡里·阿隆普罗(Kari Aronpuro)是芬兰战后先锋派诗歌的元老,他在2005年的诗集《加坦杜》(Gathandu)中引用了20世纪20年代初的一段对话。阿隆普罗的创作生涯经历了从现代主义到具体诗歌、社会现实主义,再到后结构主义理论的转变。他的诗歌引发了对引用的思考:是后现代式的引用,还是试图让过去的声音在当代语境中被听到?
在20世纪下半叶,先锋派成为一个特定历史时期的概念,其艺术作品和文学文本及相关美学和政治思想被纳入国家和国际经典及历史手册中,但批判性逐渐减弱。在芬兰文学中,这一过程始于20世纪20年代,在60年代得到重视。自70年代以来,年轻作家和艺术家清楚地认识到先锋派的存在,并利用其历史来讨论和评价当代作品。
作者在这种情况下面临两种选择:
-
将先锋派视为历史现象
:属于过去,或根据对世纪末与之前时期关系的看法,可能延续到现在。
-
将“先锋派”视为描述现代性时期批判性立场和战略可能性的概念
:即它是一种文化逻辑。
3. 先锋派作为后现代文化逻辑的理论化
巴雷特·沃滕(Barrett Watten)认为先锋派是一种文化逻辑,它是现代性内部结构张力的产物,是对现代性同质化力量的制衡。在芬兰,20世纪80年代和90年代初,后结构主义和后现代主义的艺术、社会和语言理论被视为当时的知识先锋派,能够解释形式实验的政治维度。
- 重要刊物和选集的作用 :《艺术》(Taide)杂志和《现代/后现代》(Moderni / postmoderni)选集发挥了重要作用。《现代/后现代》选集收录了沃尔特·本雅明(Walter Benjamin)、西奥多·W·阿多诺(Theodor W. Adorno)等思想家的作品,还全文翻译了利奥塔(Lyotard)的《崇高与先锋派》(“Le sublime et l’avant-garde”)。年轻哲学家尤西·科特卡维尔塔(Jussi Kotkavirta)和社会学家埃萨·西罗宁(Esa Sironen)认为,先锋派是审美现代性的体现,后现代主义是先锋派的延续,两者都是对现代性的批判性质疑。
- 不同观点 :艺术评论家汤姆·桑德奎斯特(Tom Sandqvist)将杜尚(Duchamp)和20世纪10年代美国先锋派描述为“后现代主义”,认为后现代主义处理现代性的悖论。媒体学者蒂莫·西沃宁(Timo Siivonen)认为,如果将焦点从工人阶级的斗争扩大到其他解放进程,并且将先锋派视为对艺术机构的(自我)批判和对艺术作品概念的激进扩展,那么后现代主义可以被视为历史先锋派的延续。然而,亚科·林蒂宁(Jaakko Lintinen)认为先锋派随着现代主义在西方艺术世界的经典化而消亡,但“后先锋派”是可能的,其任务是“批判和解释”人类的转变。
一系列重要思想家的翻译为相关工作提供了理论和方法工具。芬兰对后现代主义作为先锋派或后先锋派的接受历史显示出综合和折中的倾向,同时也与西方艺术世界的“中心”有相似之处,理论开始承担艺术的批判功能。从20世纪90年代以来,政治问题的理解方式发生了变化,艺术和文学的政治维度更多地体现在情境、参与、游牧和短暂的美学中,或者是对受压迫群体的赋权和新政治话题的表达上。这是对个体性的捍卫,是先锋派批判工作的延续。
二十世纪末芬兰后现代先锋派在理论与诗歌中的体现
4. 后现代先锋派在芬兰诗歌中的实践与思考
芬兰诗歌在二十世纪末至二十一世纪初的实践中,后现代先锋派的元素体现得十分明显。以卡里·阿隆普罗为例,他的创作历程丰富多样,从现代主义出发,历经具体诗歌、社会现实主义,最终走向后结构主义相关理论。他在 2005 年诗集《加坦杜》中引用的对话,引发了诸多思考。
这一引用可能存在两种解读方向:
-
后现代式引用
:类似于翁贝托·艾柯所讨论的那种引用方式,如绝望的恋人只能通过引用芭芭拉·卡特兰的话语来表达自己的感情,这种引用可能是在当下创作中对过去素材的无奈循环使用。
-
让过去声音发声
:阿隆普罗或许是努力让过去的声音在当代语境中被听到,就像他所引用的对话中传达的“艺术无国界”信息,在当代仍有重要意义,能影响当下关于排外等问题的讨论。
从更广泛的芬兰诗歌创作来看,自二十世纪七十年代以来,年轻的创作者们在面对先锋派这一概念时,有着不同的态度和创作方向。部分创作者将先锋派视为历史现象,认为它属于过去特定的时期;而另一部分创作者则把“先锋派”当作一种文化逻辑,认为它描述了现代性时期的批判性立场和战略可能性。
5. 理论与实践的相互影响及发展趋势
在芬兰,理论与诗歌创作实践之间存在着紧密的相互影响关系。后结构主义和后现代主义的艺术、社会和语言理论为诗歌创作提供了新的视角和方法,而诗歌创作的实践又进一步推动了理论的发展和完善。
从理论方面来看,《艺术》杂志和《现代/后现代》选集等起到了传播新思想的重要作用。通过这些平台,沃尔特·本雅明、西奥多·W·阿多诺、利奥塔等思想家的观点得以广泛传播,让更多的创作者和学者接触到新的理论。不同学者对先锋派和后现代主义的关系有着不同的见解,如尤西·科特卡维尔塔和埃萨·西罗宁认为后现代主义是先锋派的延续,两者都是对现代性的批判性质疑;汤姆·桑德奎斯特将特定时期的先锋派描述为“后现代主义”;蒂莫·西沃宁则从解放进程和艺术机构批判的角度,认为后现代主义可视为历史先锋派的延续;亚科·林蒂宁虽然认为先锋派随着现代主义经典化而消亡,但提出了“后先锋派”的可能性。
在创作实践方面,越来越多的作家开始在大学学习理论知识,理论在文学创作中的作用日益重要。芬兰的一些大学还推出了创意写作和相关的博士项目,这些项目常常将自身定位为先锋派的延续。随着时代的发展,艺术和文学的政治维度也在发生变化。二十世纪九十年代以来,政治问题不再局限于传统的左右、保守与自由等对立概念,而是更多地涉及到气候变迁等具有跨领域性质的问题。因此,艺术和文学的政治维度更多地体现在情境、参与、游牧和短暂的美学中,或者是对受压迫群体的赋权和新政治话题的表达上。
| 理论观点 | 代表人物 | 主要内容 |
|---|---|---|
| 后现代主义是先锋派的延续 | 尤西·科特卡维尔塔、埃萨·西罗宁 | 先锋派是审美现代性的体现,后现代主义和先锋派都是对现代性的批判性质疑 |
| 特定先锋派为“后现代主义” | 汤姆·桑德奎斯特 | 将杜尚和 20 世纪 10 年代美国先锋派描述为“后现代主义”,认为后现代主义处理现代性的悖论 |
| 后现代主义是历史先锋派的延续 | 蒂莫·西沃宁 | 从解放进程和艺术机构批判角度,认为后现代主义可视为历史先锋派的延续 |
| “后先锋派”的可能性 | 亚科·林蒂宁 | 认为先锋派随着现代主义经典化而消亡,但“后先锋派”可“批判和解释”人类的转变 |
graph LR
A[理论发展] --> B[不同学者观点]
B --> B1[科特卡维尔塔和西罗宁观点]
B --> B2[桑德奎斯特观点]
B --> B3[西沃宁观点]
B --> B4[林蒂宁观点]
A --> C[理论传播途径]
C --> C1[《艺术》杂志]
C --> C2[《现代/后现代》选集]
D[创作实践] --> E[大学项目推动]
D --> F[政治维度变化]
E --> E1[创意写作项目]
E --> E2[博士项目]
F --> F1[情境美学体现]
F --> F2[受压迫群体赋权]
F --> F3[新政治话题表达]
6. 后现代先锋派的意义与展望
后现代先锋派在芬兰诗歌和艺术领域的发展具有重要意义。它打破了传统的艺术和文学观念,推动了创作的多元化和创新。通过对后结构主义和后现代主义理论的运用,创作者们能够更加深入地探讨社会、政治和文化等方面的问题,为作品赋予了更深刻的内涵。
从社会层面来看,后现代先锋派的作品有助于引发公众对各种问题的思考,促进社会的进步和变革。例如,在性别平等、后殖民主义等方面,相关的创作作品能够让更多人关注到这些问题,推动社会朝着更加公平和包容的方向发展。
展望未来,后现代先锋派有望继续发展和演变。随着社会的不断变化和科技的进步,新的理论和创作方法可能会不断涌现。创作者们将有更多的机会和挑战,他们需要不断探索和创新,以适应时代的需求。同时,后现代先锋派也需要在保持批判性的同时,更好地与大众进行沟通和交流,让更多的人能够理解和欣赏其作品的价值。总之,后现代先锋派在芬兰乃至更广泛的领域都有着广阔的发展前景。
超级会员免费看
74

被折叠的 条评论
为什么被折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