盖伊·马汀与后现代主义艺术中的先锋派元素
盖伊·马汀《吉姆利医院的故事》中的先锋派与超现实主义
先锋派联系与超现实主义根源
盖伊·马汀的《吉姆利医院的故事》与早期先锋派有着一定的联系。就像巴黎的“狂人”(德兰、马蒂斯、毕加索)从非洲和大洋洲艺术中汲取灵感创作作品一样,马汀基于北欧血统在影片中创造超现实时刻,与这些原始主义实践存在相似之处。
关于超现实主义的“原始品牌”概念,这可能是想将马汀归入两次世界大战期间被认可的超现实主义经典范畴。但实际上,从历史文化角度看,马汀的作品更适合新先锋派时期,不能简单地将其与“原始品牌”建立具体联系。因为“原始”与“新”的二分法只是一种意识形态构建,超现实主义不像许多先锋派潮流那样真正停止过存在。而且,超现实主义不应被视为现代主义流派或代表共同美学观点的团体,而应被理解为“对自由的人类学研究”。
影片中的早期电影元素与民族志电影传统
马汀几乎所有电影都展现出对早期电影的迷恋,《吉姆利医院的故事》也不例外。这部影片关注民族志电影传统的兴起、其最初的表达方式以及该类型在初期的结构模式。影片中充满了对早期经典民族志电影的互文引用,如《北方的纳努克》《丛林人》《刚果大猩猩》等。这些电影的特点是民族志关注与高成本娱乐媒介需求之间有时存在问题的共存,导致使用夸张的欧洲中心主义刻板印象表现、公然“人性化”主题的欲望,以及采用特定的可接受表现策略、编排动作和虚构对话。
与布努埃尔及民族志超现实主义的关联
马汀的民族志敏感性在很大程度上源自西班牙电影制作人路易斯·布努埃尔。布努埃尔与法国民族志思想流派有明确联系,有人认为民族志超现实主义从正统民族志发展而来,通过“将研究重点放在现代社会而非古老或‘原始’社会”,由巴塔耶、罗杰·凯卢瓦和布努埃尔开创。
布努埃尔的电影验证了詹姆斯·克利福德所指出的超现实主义者与巴黎现代民族志创立之间的联系。他像巴塔耶、勒里斯和罗杰·凯卢瓦一样,通过研究奇异仪式和外国民族来探索自我。他的电影以及《Documents》和《Minotaure》等期刊中,都体现出对体验神秘性的崇敬以及对原始艺术让我们直面这种神秘性力量的尊重。
布努埃尔曾受邀参加1932年由马塞尔·格里奥尔领导的第一次大规模法国民族志实地考察“达喀尔 - 吉布提任务”,但他去了西班牙拍摄民族志超现实主义电影《无粮之地》。这部电影直接受到莫里斯·勒让德的民族志作品《Las Hurdes: A Study of Human Geography》的启发,其真正目的是挑战西方文明的霸权机构,“巧妙而反常地”结合了“客观细节和不合逻辑的连续性”。二十年后,布努埃尔在墨西哥拍摄了《被遗忘的人们》,这部关于墨西哥城贫民窟一群贫困儿童的电影也可归类为“民族志超现实主义”作品。从20世纪20年代的超现实主义到世纪中叶,形成了一种将文化探索为有争议现实的传统,这似乎通向了马汀的《吉姆利医院的故事》。
马汀电影中的超现实主义与后现代主义倾向
马汀在《吉姆利医院的故事》中对冰岛文化语义(如Fjallkona和角力)的处理,因其夸张和操纵手法,可被视为表现出超现实主义的破坏偶像态度。在角力场景中,马汀对冰岛西部的象征符号持批判立场,通过破坏偶像的姿态,他拆解国家象征并提高人们对其神话构建的认识,这进一步加强了他与布努埃尔作品的联系。然而,很难说马汀像布努埃尔那样是出于政治或道德议程而这样做。
“历史”联系并不能解释马汀电影中在世纪后期出现的倾向,包括后现代主义的拼贴和戏仿习惯。也许马汀超现实主义归属的答案可以在不同传统中找到。鲍里斯·格罗伊斯指出,先锋派艺术具有破坏偶像的特点,这加强了马汀与先锋派的联系,但对他与超现实主义的联系帮助不大。因为超现实主义总是以积极的方式看待过去,这使得马汀与“原始品牌”的归属关系变得模糊。马汀的破坏偶像实践不一定指向替代方案,废墟和破坏的“图像”本身成为新价值的象征。但这种破坏偶像的努力也可能产生相反效果,在解构过程中,这些图像、神话和象征符号被复制和保存。随着马汀的知名度上升,他试图摧毁的神话在全球传播。
以下是一个简单的mermaid流程图,展示马汀电影与超现实主义、先锋派等的关系:
graph LR
A[马汀《吉姆利医院的故事》] --> B[早期先锋派]
A --> C[超现实主义]
C --> D[民族志超现实主义]
D --> E[布努埃尔作品]
A --> F[后现代主义]
相关对比表格
| 对比项 | 传统先锋派 | 超现实主义 | 马汀电影 |
|---|---|---|---|
| 对过去的态度 | 可能否定或批判 | 积极看待 | 复杂,有破坏也有保存 |
| 创作目的 | 追求创新和突破 | 探索潜意识和自由 | 多种元素融合,难以简单定义 |
| 表现手法 | 多样化,可能激进 | 梦幻、非理性 | 夸张、拼贴、戏仿等 |
后现代主义与先锋派在北欧艺术中的复杂关系
后现代主义与先锋派关系的探讨
在20世纪80年代和90年代,很少有艺术家自称“先锋派”,学者们也很少用先锋派来谈论当代艺术,“后现代主义”成为主流概念。但后现代主义与先锋派的关系复杂,不同学者和不同国家对此有不同理解。理论文本翻译成北欧语言对不同的接受情况起到了关键作用。
在冰岛,一本后结构主义文本选集《Traces in 20th - Century Literary Studies: From Shklovsky to Foucault》产生了很大影响;在丹麦,哥本哈根皇家美术学院的教授们翻译了一些理论文本,并邀请让 - 弗朗索瓦·利奥塔、让·鲍德里亚和马里奥·佩尔尼奥拉等理论家讲学。
芬兰语境下的先锋派与后现代主义
在芬兰,哈里·维沃在文章中探讨了先锋派与后现代主义的关系。对法国后结构主义理论的翻译和讨论形成了芬兰对后现代主义的特定理解。芬兰的罗兰·巴特从一开始就是将奇特的自传小故事与后结构主义理论相结合的作者,而不是20世纪60年代的现代体系构建者。在芬兰,先锋派和后现代主义在批判性实验方面被视为相似,它们都试图质疑和超越现代所控制的边界和划分。后现代主义被视为先锋派的延续,两者都被理解为对历史和进步的“宏大叙事”的批判性质疑,倾向于断裂和反传统主义。哲学家和政治科学家图伊贾·普尔基宁认为,利奥塔对艺术界限和定义的质疑是历史先锋派的明确延续。这种对后现代主义的理解与哈尔·福斯特定义的“抵抗的后现代主义”相似。
不同艺术家对先锋派与后现代主义的实践
丹麦年轻艺术家与先锋派的关系
一些丹麦年轻艺术家以不同方式处理先锋派与后现代主义的关系。例如,20世纪80年代的丹麦年轻新表现主义画家“年轻的狂野者”群体,他们的作品并非像阿希尔·博尼托·奥利瓦的“跨先锋派”那样简单地通过折衷引用前先锋派,而是大量借鉴了20世纪60年代的先锋派。他们的绘画看似新颖,有着人造色彩和缺乏明显意义,但作品是在充满后先锋派怀旧情绪的氛围中创作的,可被视为一种带有嘲讽意味的元先锋派作品。
丹麦年轻诗人的创作策略
20世纪80年代的丹麦年轻诗人也有类似情况。他们的写作最初被视为回归象征主义表达,以回应前十年的政治化诗歌。但从后来的角度看,一些美学实验可被视为先锋派策略的延续。例如,迈克尔·斯特伦格借鉴了超现实主义中孩子作为自发创造力理想的概念,而索伦·乌尔里克·汤姆森强调语言的物质性和联想产生意义的任意性。这些诗人虽然不认同“先锋派”这个标签,但愿意接受实验性艺术作品,以寻求新的美学焦点。在经济衰退和新自由主义兴起的背景下,他们的努力代表了审美抵抗的小领域。
挪威作家的表演作品与先锋派的融合
挪威作家塞西莉·勒维德的跨艺术表演作品《The Shower》和《The Bath》以与20世纪80年代后现代主义美学相融合的方式重新利用了20世纪60年代后期的先锋派元素。《The Shower》可被描述为一部新的喜剧歌剧,从20世纪80年代的讽刺立场有趣地重新利用了20世纪60年代的先锋派元素,同时保留了60年代的轻松风格;《The Bath》在更大程度上是20世纪80年代视觉转向的一部分,与后现代戏剧有亲和力。勒维德的表演文本具有异质性,根据片段式、联想式的剪辑和蒙太奇技术构建,代表了一个开放的、非等级的意义领域,但比她20世纪60年代的先锋派活动和事件不那么激进和更传统,可被视为对60年代先锋派策略的部分讽刺性改写或挪用。
以下是一个列表总结不同艺术家与先锋派、后现代主义的关系:
1.
“年轻的狂野者”画家群体
:大量借鉴60年代先锋派,作品有后先锋派怀旧氛围,是元先锋派作品。
2.
80年代丹麦年轻诗人
:不认同先锋派标签,但接受实验艺术作品,部分美学实验是先锋派策略延续,代表审美抵抗。
3.
塞西莉·勒维德
:表演作品融合60年代先锋派与80年代后现代主义美学,文本有特点且相对不那么激进。
另一个mermaid流程图展示后现代主义与先锋派在不同国家和艺术家群体中的相互影响:
graph LR
A[后现代主义] --> B[芬兰语境]
A --> C[丹麦艺术家群体]
A --> D[挪威作家作品]
B --> E[先锋派与后现代主义相似理解]
C --> F["年轻的狂野者"画家群体]
C --> G[80年代丹麦年轻诗人]
D --> H[塞西莉·勒维德表演作品]
E & F & G & H --> I[与先锋派的复杂关系]
综上所述,无论是盖伊·马汀的电影,还是北欧其他艺术家在不同艺术形式中的创作,都体现了后现代主义与先锋派之间复杂而多元的关系,这种关系在不同的文化背景和艺术实践中不断演变和发展。
先锋派与后现代主义在艺术创作中的具体表现及影响
先锋派与后现代主义在创作手法上的体现
先锋派和后现代主义在艺术创作手法上有着独特的表现。先锋派强调创新和突破传统,常常采用激进的表现手法,以挑战现有的艺术观念和审美标准。而后现代主义则更加注重多元性和相对性,它融合了各种不同的元素,包括流行文化、历史符号等,通过拼贴、戏仿等手法创造出独特的艺术效果。
在马汀的电影中,我们可以看到这两种创作手法的融合。他运用夸张、拼贴和戏仿等后现代主义手法,同时又保留了先锋派的实验精神。例如,在《吉姆利医院的故事》中,他对冰岛文化语义的处理既具有夸张的表现形式,又带有对传统象征符号的批判和重新解读,体现了先锋派的破坏偶像态度。
以下是一个关于创作手法的对比表格:
|创作手法|先锋派|后现代主义|马汀电影|
| ---- | ---- | ---- | ---- |
|创新方式|激进突破传统|融合多元元素|两者结合,有夸张与重新解读|
|表现形式|多样化,可能极端|拼贴、戏仿、引用|夸张、拼贴、戏仿,有文化符号处理|
|对传统的态度|挑战或否定|拆解与重新组合|复杂,有破坏也有利用|
先锋派与后现代主义对艺术观念的影响
先锋派和后现代主义对艺术观念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先锋派打破了传统艺术的界限,推动了艺术的多元化发展,使得艺术不再局限于传统的形式和内容。后现代主义则进一步消解了艺术与生活的界限,将日常生活中的各种元素纳入到艺术创作中,使得艺术更加贴近大众。
在北欧艺术中,这种影响体现在艺术家们对传统和现代的重新审视上。例如,芬兰艺术家对先锋派和后现代主义的理解使得他们更加注重对“宏大叙事”的批判,追求个体的自由和表达。丹麦的艺术家们则通过对历史先锋派的借鉴和创新,创造出具有独特风格的作品,既保留了先锋派的精神,又融入了后现代主义的多元元素。
以下是一个简单的mermaid流程图,展示先锋派与后现代主义对艺术观念的影响过程:
graph LR
A[先锋派] --> B[打破传统界限]
C[后现代主义] --> D[消解艺术与生活界限]
B & D --> E[艺术观念多元化]
E --> F[北欧艺术家的创新实践]
先锋派与后现代主义在不同艺术形式中的呈现
绘画领域
在绘画领域,先锋派和后现代主义的影响表现为对传统绘画技巧和题材的突破。丹麦“年轻的狂野者”画家群体的作品就是一个典型的例子。他们的绘画采用人工色彩和缺乏明显意义的表现形式,与传统绘画形成鲜明对比。这种创作方式既借鉴了先锋派的创新精神,又融入了后现代主义的多元性和相对性。
诗歌领域
在诗歌领域,后现代主义的影响使得诗歌更加注重语言的物质性和意义的任意性。丹麦80年代的年轻诗人通过对语言的实验和创新,打破了传统诗歌的格律和形式限制,创造出更加自由和开放的诗歌作品。他们借鉴先锋派的实验精神,同时结合后现代主义的多元元素,使得诗歌更加贴近当代社会的现实。
表演艺术领域
在表演艺术领域,挪威作家塞西莉·勒维德的作品体现了先锋派和后现代主义的融合。她的表演作品《The Shower》和《The Bath》通过对60年代先锋派元素的重新利用和与80年代后现代主义美学的融合,创造出独特的表演效果。作品中采用的片段式、联想式的剪辑和蒙太奇技术,以及开放的、非等级的意义领域,都体现了后现代主义的特点。
以下是一个列表总结先锋派与后现代主义在不同艺术形式中的呈现:
1.
绘画领域
:“年轻的狂野者”画家群体,人工色彩和无明显意义表现,融合先锋派与后现代主义。
2.
诗歌领域
:80年代丹麦年轻诗人,注重语言物质性和意义任意性,结合先锋派实验与后现代多元。
3.
表演艺术领域
:塞西莉·勒维德的作品,重新利用先锋派元素,融合后现代主义美学。
总结与展望
先锋派与后现代主义关系的总结
先锋派和后现代主义在艺术发展过程中呈现出复杂而多元的关系。它们既有区别又有联系,相互影响、相互融合。先锋派强调创新和突破,而后现代主义注重多元性和相对性。在北欧艺术中,艺术家们通过对这两种思潮的借鉴和创新,创造出了具有独特风格的作品。
对未来艺术发展的展望
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和变化,先锋派和后现代主义的影响可能会继续存在并发展。未来的艺术可能会更加注重跨学科的融合和创新,将不同的艺术形式和文化元素进行更加深入的整合。同时,艺术也将更加关注社会现实和人类的精神需求,通过艺术作品来反映和探讨当代社会的问题。
在这个过程中,艺术家们需要不断地探索和创新,既要继承先锋派和后现代主义的优秀传统,又要结合时代的特点和需求,创造出更加具有价值和意义的艺术作品。
以下是一个简单的mermaid流程图,展示未来艺术发展的可能趋势:
graph LR
A[先锋派与后现代主义影响] --> B[跨学科融合创新]
A --> C[关注社会现实与精神需求]
B & C --> D[未来艺术新发展]
总之,先锋派和后现代主义在艺术领域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它们的影响不仅体现在过去和现在的艺术作品中,也将对未来的艺术发展产生深远的影响。我们期待着艺术家们在这个复杂而多元的艺术环境中创造出更加精彩的作品。
超级会员免费看
46

被折叠的 条评论
为什么被折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