亚文化与先锋艺术的多元呈现
1. 亚文化的转变与现状
在经历了20世纪70年代女权主义和马克思主义反文化的非二元风格后,出现了一种重新性化的现象,不过对性别角色和性采取了一种讽刺态度,将其视为精心营造的角色扮演,而非自然解放的本真表达。国际巨星如麦当娜、皇后乐队、王子等在大卫·鲍伊和华丽摇滚创造的文化开放氛围中,玩转性别角色,与朋克和坎普元素互动,这在一定程度上使亚文化走向主流。
以芬兰乐队“列宁格勒牛仔”为例,该乐队由电影制作人阿基·考里斯马基等人于1986年构思,并通过考里斯马基的电影和视频部分实现。考里斯马基的电影常常展现出激进主义与保守主义的矛盾结合,通过疏离的角色将朋克虚无主义与道德批判相融合。
如今,迪克·赫伯迪格的著作不仅是对亚文化的批判性分析,更成为了亚文化现象的一部分。他关于朋克和亚文化的许多绝对论断已被后续事件所反驳。例如,朋克在1979年并未消亡,反而在20世纪80年代传播得更广,并融入了各种艺术形式和年轻亚文化中。亚文化作为青年文化的观念也受到了其老龄化追随者的挑战。亚文化存在一定的异步性,这与亚文化为区别于主流文化而创造的起源神话相悖。
正如彼得·韦伯所说,我们现在很少将亚文化视为强大、一致的运动,而是将其看作众多文化表达中更为多样化的局部现象。进入21世纪,流动身份、多变生活方式和社交媒体社区的新观念挑战了持续属于亚文化的观念。亚文化概念如今更多地作为一种分析框架,用于理解涂鸦、实验电影等不同的颠覆性、独特性或先锋性活动,以及少数群体的实践。
2. 朋克的(无)未来
玛丽·阿勒斯·斯科夫在关于哥本哈根朋克场景的文章中强调,“没有未来”这一宣言的最初否定是英国和欧洲大陆不同朋克运动的统一起点
超级会员免费看
订阅专栏 解锁全文
1万+

被折叠的 条评论
为什么被折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