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厂自动化:进步的代价与工人权益的抗争
1. 自动化的起源与发展
在20世纪初,自动化技术开始逐渐崭露头角。最初,纺织行业率先采用了自动化系统,随后,这种对自动化的恐惧逐渐蔓延到其他行业。直到20世纪50年代末,随着伺服机构和小型电机领域的一系列发明,工厂机器人技术才迎来了真正的突破,实现了实际应用。
1.1 移动装配线的诞生
1913年,福特汽车公司引入了第一条完全实现的移动装配线,这是大规模制造自动化的第一步。在此之前,福特工厂被划分成一系列工作站,工人们需要在一辆汽车的各个部件上工作,直到整辆车完成。而装配线的出现改变了这一切,工人们被安排在装配线的特定位置,只负责单一的工作,如将螺母拧到螺栓上或给轮毂盖安装弹簧。
然而,装配线并没有得到工人们的欢迎。当时的记录显示,工人们感觉自己在机器的浪潮中失去了人性。记者罗伯特·克鲁登采访装配线上的工人时,一名工人表示:“我需要别人指挥吗?不需要。我操作的机器速度太快了,为了跟上它的节奏,我不得不加快速度。它就是我的老板。”装配线虽然推动了汽车行业的快速发展,但也减少了所需的工人数量。
1.2 流行文化中的工厂焦虑
20世纪10年代和20年代的流行文化反映了现代工厂诞生时人们的焦虑情绪。查理·卓别林1936年的电影《摩登时代》中,卓别林滑稽地试图跟上装配线上的工作节奏,最终被卷入机器,被工厂的齿轮碾碎。这部电影真实地反映了世界劳动力机械化以牺牲人性为代价的现实。1927年弗里茨·朗的电影《大都会》描绘了一个未来世界,富有的企业主在高耸入云的摩天大楼里舒适地掌控着世界,而工人们则在地下工厂中艰难地操作着让大都会运转的机器。这部电影反映了工业时代的非人化和阶级剥削。 </
超级会员免费看
订阅专栏 解锁全文
1万+

被折叠的 条评论
为什么被折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