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动化伦理:机器人、伦理与道德的探索
在科技飞速发展的当下,机器人和人工智能的构建引发了诸多伦理思考。早在20世纪40年代,具有前瞻性的作者和哲学家就提出了相关问题,为21世纪人工智能伦理的持续讨论奠定了基础。
阿西莫夫与机器人法则
艾萨克·阿西莫夫是有史以来最广为人知的科幻作家之一。他出生于1920年的俄罗斯,三岁时随家人移民美国。在正统犹太家庭长大的他,虽后来脱离了有组织的宗教,但接受了家庭的理性主义和人文主义思想,这些主题在他的科幻作品中频繁出现。
阿西莫夫早期就对科幻小说产生兴趣,18岁时发表了第一篇故事《被困在灶神星》,1941年发表《日暮》。他的第一部小说《苍穹一砾》于1950年出版,而在此之前,他就开始创作著名的《基地》三部曲(1951 - 1953年出版)。其“机器人系列”作品影响深远,包括《地球母亲》《我,机器人》《钢穴》《两百年人》等。
他在1942年的短篇小说《绕圈圈》中提出的机器人三定律尤为重要。故事设定在想象中的2015年,宇航员鲍威尔和多诺万前往水星的废弃采矿场执行任务,他们带着机器人SPD - 13(昵称“速必达”)。到达后发现基地电力系统缺硒,“速必达”被派去收集硒,但它却在硒池周围奇怪地转圈,仿佛喝醉了一样。
原来,这是因为它的编程基于机器人三定律:
1. 第一定律 :机器人不得伤害人类,或因不作为而使人类受到伤害。
2. 第二定律 :机器人必须服从人类的命令,但前提是这些命令不与第一定律冲突。
3. 第三定律 :机器人必须保护自己的存在,只要这种保护不与第一或第二
超级会员免费看
订阅专栏 解锁全文
1122

被折叠的 条评论
为什么被折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