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准化代理通信:FIPA方法深度解析
1. 引言
1996年,FIPA(智能物理代理基金会)成立,这是一个由国际通信行业公司组成的论坛,旨在推动软件代理在商业领域的广泛应用。最初,FIPA计划制定涵盖硬件(如机器人)和软件代理的规范与标准,这也是其名称中“物理”一词的由来。然而,随着发展,FIPA的重点逐渐转向软件代理,同时聚焦于代理之间的通信和互操作性,而非代理对信息的处理和推理。
FIPA的官方使命是“推广有助于现代商业和工业环境中智能代理系统端到端联网的技术和互操作性规范”。因此,有人认为FIPA更准确的含义是“可互操作代理基金会”或“可互操作对等代理基金会”。
1997年,FIPA发布了首批7项规范,包括代理架构(FIPA 1997代理平台)、代理通信语言以及一些应用,如旅行协助、网络管理、视听娱乐和个人助理等。随后几年,更多规范相继推出,架构和代理通信语言不断完善,规范制定过程也更加正式,同时更加注重抽象概念及其在异构环境中的实例化。
2. 构建更丰富的代理互操作性模型
多代理架构属于分布式系统,其中每个代理都具备自主行动、对所处环境进行推理和决策以及与其他代理交互的能力。这种分布式和自主性使得代理系统在操作和组织上具有灵活性和鲁棒性,尤其在结合动态系统行为时,能有效解决复杂的现实问题。
代理软件具有多个维度的特征,Franklin和Graesser指出可从反应性、自主性、前瞻性、责任性、连续性、交互性、适应性、理性、协作性和鲁棒性等方面来刻画。这些特性通常对代理有益,但代理的特性并非完全由环境决定,环境会影响哪些特性有助于成功,哪些会导致失败。此外,还有一些特性虽对代理概念并非关键,但可作为代理分类的依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