代理通信标准化:KQML与FIPA ACL的深度剖析
1. 引言
在过去十年里,“代理”这一术语从人工智能领域的专业词汇逐渐演变成热门话题,软件代理成为一种软件开发范式,强调设计和运行时的自主性、适应性与协作性,在网络、分布式和异构系统中颇具吸引力。代理间的通信能力是其发展的关键,而代理通信语言(ACL)则承担起赋予代理通信能力的重任。知识查询与操作语言(KQML)于90年代初诞生,最初源于知识共享努力(KSE),旨在实现知识库间的互操作性,后经3 - 4年发展成为代理通信语言。随着KQML社区的发展,关注点从通信原语的语义转向通信本身,涉及传输、并发、网络和架构等方面。
2. 代理通信语言概念的起源
KQML源于知识共享努力(KSE),KSE于1990年左右在美国政府机构(特别是DARPA)的鼓励和资助下启动,活跃约五年,众多学术界和工业界的AI研究人员参与其中。其目标是开发知识共享和重用的技术、方法和工具,核心概念是知识共享需要通信,而通信需要共同语言。
在KSE模型中,代理被视为虚拟知识库,通过表达命题态度的语言交换命题。命题态度是代理、内容命题和有限命题态度集合之间的三元关系,如 < a, fear, rainingnow >。KSE模型包括三个表示层:命题态度层、命题层(内容层)和本体层,分别对应KQML、知识交换格式(KIF)和Ontolingua。KQML受虚拟知识库概念影响,专注于定义命题态度,对通信机制和代理设计未做过多规定,语法也可更改,但实际构建KQML代理时,需要在一些问题上达成共识。
3. KQML:ACL的概念
KQML是一种高级、面向消息的通信语言和协议,独立于内容语法和
超级会员免费看
订阅专栏 解锁全文
29

被折叠的 条评论
为什么被折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