车载通信的无线信道特性与建模模拟
1. 多普勒频移与散射体位置
在车载通信场景中,多普勒频移有两个来源。一是车辆 A 发出的信号到达位置为 x 的散射体时产生,二是反射信号到达车辆 B 时产生。假设两辆车相向行驶,即间距 d2 = 0,同时将散射体置于三个不同区域:车辆 A 左侧(x < 0)、车辆 A 和车辆 B 之间(0 < x < l)、车辆 B 右侧(x > l),这里固定 l = 100m。
1.1 计算步骤
- 对于每个 x 值,使用特定公式(2.33)计算三个不同区域的多普勒频移。
- 根据每个 x 值对应的反射分量的分离距离,使用自由空间模型(2.8 - 2.12)计算车辆 B 接收到的功率(单位:dBm)。
- 由此可得到类似图 2.16 所示的图形。
1.2 散射体位置的影响
从图 2.16 可以看出,在车辆速度和传输频率保持不变的情况下,散射体相对于车辆的位置会改变多普勒频移值。这是因为散射体的位置会影响信号相互作用的角度,最终影响信号接收的角度。此外,当散射体位于车辆视距(LOS)链路之外且距离较远时,接收到的功率会降低,多普勒频移会增加。
我们还可以对不同的车辆间距 l 进行相同的实验,其行为与图 2.17 中 l 从 0 到 100m 的情况类似。
2. 单天线与多天线通信
此前讨论的模型均为发射机和接收机使用单天线的系统。而多天线场景可分为单输入多输出(SIMO)和多输入多输出(MIMO)两种类型。
超级会员免费看
订阅专栏 解锁全文
36

被折叠的 条评论
为什么被折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