区位理论与区域政策研究:发展脉络与实践应用
在经济发展的进程中,区位理论和区域政策一直是至关重要的研究领域。它们为理解人类社会经济活动的空间规律以及促进区域经济的协调发展提供了理论基础和实践指导。
区位理论的发展历程
区位理论萌芽于18世纪资本主义商业和交通大发展时期。从19世纪初到20世纪40年代,形成了四种具有代表性的区位理论,它们虽目标不同,但在假设、研究方法和表达形式等方面存在相似之处,都假定研究区域为“孤立国”,即“均质区域”,并运用严格的几何演绎和逻辑推理方法构建理论模型,且只寻求单一的区位决策,因素考虑较少,模型呈静态和局部均衡状态,属于古典区位理论。其根本目的是揭示人类社会经济活动的空间规律。
- 农业区位理论
1826年,德国农业经济学家和地理学家J. H. 杜能在《孤立国同农业和国民经济的关系》一书中提出了著名的农业区位理论。该理论指出,农业土地利用类型和经营集约化程度不仅取决于土地自然特性,更取决于经济状况,特别是与农产品消费地(市场,具体为城市)的距离。杜能从运输成本、级差地租、产品价格等角度论证了“孤立国”的存在及其内部结构差异,得出农产品市场(城市)周边土地的利用类型和集约程度随距离变化,形成一系列同心圆,即“杜能圈”。他将其分为六个圈,从中心向外依次为园艺作物种植和奶牛养殖、林业、高度集约作物种植(两年轮作)、非集约牧草种植和放牧、粗放三年作物轮作、放牧和粗放种植。这一理论揭示了农业生产空间差异的形成和模式,为区域农业发展和区域结构提供了原则。 - 工业区位理论
杜能的农业区位理论之后,欧洲学者继续研究各类区位模型。19世纪中
超级会员免费看
订阅专栏 解锁全文
1022

被折叠的 条评论
为什么被折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