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新审视短 TCP 传输性能
1. 引言
TCP 是目前互联网中占主导地位的传输协议,承担了大部分数据包和流量的传输。如今,TCP 流量占互联网总流量的 60% - 90%,被广泛应用于网页浏览、电子邮件、点对点文件共享以及新兴的类似 YouTube 的媒体流等多种应用中。
大部分 TCP 流是短生命周期的,也被称为“小鼠流”。这些小鼠流可占总流量的 97%,但仅占全球流量的 6%。这一现象主要归因于互联网流量中网页数据传输的主导地位,网页数据传输的特点是短连接。一般来说,终端用户的交互式流量通常对应短 TCP 传输,其性能的变化直接影响用户对互联网接入的感知。
TCP 的丢包恢复机制有重传超时(RTO)和快速重传/恢复(FR/R)两种。通常,发送方必须收到至少三个重复确认(ACK)才能触发快速重传。处于慢启动阶段的短流往往没有足够大的拥塞窗口来生成三个重复 ACK,因此超时重传成为 TCP 发送方唯一可用的丢包恢复机制。
2. 相关工作
过去二十年来,对短 TCP 连接的研究一直是热点,但短传输的确切定义在不同研究中有所不同。一些研究采用固定阈值,如 10 KB(对应典型最大段大小为 1460 字节的 7 个段)、13.5 KB(9 个段)或 32 KB(等于状态码为 200 的 HTTP 响应的中值大小)。也有研究将短连接定义为数据包数量少于或等于 20 个的传输,还有研究将短传输定义为从未离开 TCP 慢启动阶段的连接。
在建模短 TCP 传输延迟方面,有多种方法考虑了往返时间(RTT)估计和丢包影响。例如,有研究比较分析模型,以了解几种 TCP 性能模型在实际丢包率下对 TCP 行为的拟合程度;还有研究提出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