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工智能与残障人士:人机伙伴关系的反思
1. 引言
残障会产生特定的实际需求,比如在移动出行、交通、沟通交流、学习或获取信息等方面。社会残障模型指出,一个人在某方面的功能受损,只有在特定的物理或社会环境中才会成为问题。是个体的损伤(如感官、身体或认知方面的局限)与环境的要求相结合,才给其自主性和社会参与带来了障碍。
例如,需要使用轮椅的身体残障者,只有在建筑环境不利于轮椅出行(如需要使用楼梯)时才会遇到困难;失聪者只有在听觉是唯一交流渠道的情况下,沟通才会成为难题;阅读困难症患者只有在完成任务需要阅读且没有合适支持或替代方式时,才会面临挑战;盲人只有在没有熟悉的非视觉呈现方式(如盲文或语音)时,书面文字才会成为问题;色盲患者只有在仅通过颜色区分来传达信息时才会遇到挑战。
尽管社会残障模型因对残障的概念界定不完整和不充分而受到批评,但它将关注点从医学模型所主张的将残障视为个体问题并应治愈或缓解,转向了社会因素对包容与排斥的影响,这在历史和概念上都具有根本性意义。
近年来,许多政策和倡导都致力于克服残障人士充分参与社会的障碍,这些障碍源于物理、社会和数字环境设计与建设中的不足。例如,在建筑物中安装坡道替代楼梯,以及使用盲文和大字体标识等,都是公共空间中越来越常见的无障碍设施。
《联合国残疾人权利公约》指出,残障人士包括那些长期存在身体、精神、智力或感官损伤的人,这些损伤与各种障碍相互作用,可能阻碍他们与他人平等、充分、有效地参与社会。据世界卫生组织统计,全球超过10亿人(约占全球人口的15%)患有残障,且由于老龄化和慢性健康问题发生率的变化,这一数字预计还会继续增加。
残障人群具有高度多样性,即使是损伤类型和程度相似的两个人
超级会员免费看
订阅专栏 解锁全文
1204

被折叠的 条评论
为什么被折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