听觉流形成的机制与示例
1. 听觉流形成概述
听觉信息在听觉神经纤维的脉冲串中被分配到感知实体,这些感知实体被称为听觉单元。在这个过程中,用于形成这些听觉单元的声学信息通过这些单元的听觉属性表现出来,如节拍、响度、音高、感知持续时间、感知位置以及音色等综合感知属性。
听觉流形成通常被认为是继听觉单元形成之后的一个过程。Bregman和Woszczyk描述了听觉流形成过程包含两个分组阶段:
- 第一阶段:将声学特征进行低级分组,形成音色、音高、事件持续时间和空间位置。
- 第二阶段:将这些感知属性分组到不同的随时间变化的声源中,并对其声学环境进行单独表征。
听觉流形成的结果就是听觉流。听觉流的主要特性是其元素(听觉单元)在感知上可以按时间排序,这也被用于定义节奏,即“节奏是对顺序的感知”。这种对听觉单元进行时间排序的能力在7 - 10周大的婴儿身上就已存在。
2. 听觉流形成的示例
2.1 颤音阈值
1950年,Miller和Heise描述了一个早期且简单的听觉流形成示例。该示例由一个重复循环的100ms纯音组成,频率在两个值之间交替。在演示中,低音固定为220Hz,前20个音中,连续音之间的频率间隔为半音;接下来20个音,间隔为一个八度,此过程重复一次。
- 当两个音之间的频率差异较小时,交替听起来像音高的连续上下移动。
- 当频率差异较大时,交替听起来像两个不相关的、间断的音。
在调整实验中,他们让听众找出一个频率差异阈值,低于该阈值时听到音高的上下移动,高于该阈值时听到两个不相关的间断音,这个频率差异被称为颤音阈值。
超级会员免费看
订阅专栏 解锁全文
60

被折叠的 条评论
为什么被折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