见字如面,我是军哥!
上周末老同事聚会,见了一位之前在 1 号店的同事。
十年前,张明(化名)还只是一个普通二本院校的计算机专业毕业生。如今,他已是某一线大厂的核心架构师(P9级别),带领着百人技术团队。回望他的成长轨迹,我觉得他的 10 年的成长史非常有参考意义。
今天写一篇与你分享,一定对你有价值!
1、初入职场:从“搬砖”到“思考”
2014 年,张明加入一家创业公司。和大多数新人一样,他最初的工作就是接需求、写代码、改bug。但他有个与众不同的习惯:每次完成任务后,他都会在笔记本上记录三个问题:
“这个功能解决了什么业务问题?”
“我的实现方案是最优的吗?”
“下次做类似功能,可以怎样做得更好?”
这个习惯让他很快脱颖而出。当其他新人还在机械地完成分配的任务时,他已经开始思考业务价值和系统优化。半年后,他主动重构了一个核心模块,将系统性能提升了 30%。
启示:职业生涯初期,比完成任务更重要的是培养思考问题本质的习惯。
2、技术深化期:构建自己的技术体系
2016 年,张明跳槽到一家中型互联网公司。在这里,他遇到了职业生涯中的重要导师——公司的技术总监王总。
王总给他的建议是:“不要做技术的收藏家,而要做体系的构建者。
”这句话点醒了他。之前,他的学习是碎片化的,追逐各种新技术却缺乏深度。在王总的指导下,他开始系统性地构建自己的技术知识树:
深入理解操作系统和网络原理;
在分布式系统领域持续深耕;
建立自己的技术选型方法论;
这段时间他主导设计了公司的微服务架构体系,经历了从零到一的技术决策过程。犯过错,踩过坑,但这些经历成为他最宝贵的财富。
启示:技术深度不是知道多少种工具,而是对底层原理的理解和解决复杂问题的能力。
3、视野拓展期:从技术到业务
2018 年,张明加入现在的大厂。起初,他非常不适应。在这里,纯粹的技术能力只是入场券,真正的价值在于将技术能力转化为业务价值。
他经历了非常痛苦的转型期。第一次参加产品决策会议时,他发现自己完全听不懂业务方的讨论逻辑。这刺激他开始恶补业务知识:
主动申请参与需求评审,
花时间研究行业报告和商业模式,
与产品、运营同事深入交流,
转变发生在 2019 年。在一个重要项目中,他基于对业务的理解,提出了与技术方案截然不同的解决方案——通过优化现有架构而非推倒重来,用三分之一的成本实现了业务目标。
那一刻他明白:高级工程师与普通工程师的区别,不在于编码能力,而在于决策能力。
4、影响力构建期:从个人贡献到团队赋能
成为技术专家后,张明面临新的挑战:如何让个人的能力变成团队的能力。
他开始有意识地培养团队:
建立技术文档体系和代码规范,
组织技术分享和代码评审,
将复杂任务拆解成可传承的解决方案。
2021 年,他带领的团队接手了一个“烂尾”项目。他没有亲自下场写代码,而是花了两周时间梳理问题根源,设计新的开发流程和质量标准。半年后,这个项目不仅起死回生,还成为了公司的标杆项目。
启示:真正的技术领导力,是让整个团队变得更强。
5、成为大佬:技术战略与行业视野
如今的张明,思考的问题已经完全不同:
“技术如何驱动业务创新?”
“怎样构建具有韧性的技术架构?”
“如何培养下一代技术人才?”
他每天的工作不再是写代码,而是在技术、业务、团队之间找到最优平衡点。他的价值不再体现在个人产出上,而是体现在技术决策的质量和团队的整体效能上。
回顾张明的十年,我看到了他的清晰的成长路径:
能力维度:从技术执行 → 系统设计 → 业务理解 → 组织影响
价值输出:从完成任务 → 解决问题 → 创造价值 → 建立体系
思维方式:从“怎么做” → “做什么” → “为什么做” → “应该做什么”。
回见~若觉得不错,请点赞或分享,分享给你身边需要的朋友们~
关于我:一个 IT 从业 20 年的互联网老兵,1 号店架构师/前饿了么/贝壳找房技术总监,我叫程军,百度可查,目前一人企业,自由职业者。
一个灵魂非常有趣的人~
需要付费修改简历或者 1 对 1 陪跑请联系我或咨询职业规划或提升技术管理能力可以私信我。
更多精彩,关注我公号,一起学习、成长

6677

被折叠的 条评论
为什么被折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