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据发布与隐私保护:技术演进与挑战
1. 信息时代的隐私挑战
在当今全球化和信息技术飞速发展的时代,我们生活在一个信息社会。每一次上网浏览、在线交易、填写表格或参与社交网络,个人信息都会被收集、存储、分析,甚至与第三方共享。公共和私人公司也经常需要发布宏观数据和微观数据用于研究或统计。
然而,这种情况带来了前所未有的隐私风险。大量个人数据的收集、数据所有权的不明确以及用户对自身数据缺乏控制,使得隐私泄露问题日益严重。过去,信息获取受限和处理成本高是一种保护机制,但如今,随着技术的发展,人们可以轻松访问大量数据,强大的数据分析和关联技术也使得推断敏感信息变得更加容易。
2. 微观数据保护的发展
早期,数据主要以宏观数据的形式发布,宏观数据保护技术主要基于识别和混淆敏感单元格。随着微观数据的重要性和使用增加,研究人员致力于设计能够保护受访者隐私同时降低披露风险的微观数据保护技术。传统的披露风险包括身份披露(识别个人是否在微观数据表中)和属性披露(确定个人的机密信息)。为了降低这些风险,通常会从微观数据中删除或加密姓名、地址、电话号码等识别信息。
例如,在一个包含医疗数据的微观数据表中,删除患者的姓名和社保号码后得到去标识化的医疗数据。但去标识化并不意味着匿名性,去标识化的微观数据可能包含准标识符,如出生日期和邮政编码,这些信息与外部公开信息结合可能会重新识别个人。
从2000年美国人口普查数据的研究中可以看出,63%的美国人口可以通过性别、邮政编码和完整出生日期的组合被唯一识别。如果将性别与居住县而不是邮政编码结合,并且使用月/年的出生日期,这个比例会降低。
超级会员免费看
订阅专栏 解锁全文
1291

被折叠的 条评论
为什么被折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