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商与识别算法的创新应用与实践
一、基于轮询机制的比特时隙ALOHA算法
在标签识别领域,提出了一种基于轮询机制的比特时隙ALOHA算法。其工作流程如下:
1. 标签数量预估 :算法开始时,先对标签数量进行初步估计。
2. 分组与序列化 :当标签数量大于354时,将标签进行分组和序列化处理。
3. 去除空闲时隙 :运用先来先服务策略和预留机制,去除空闲时隙。
4. 碰撞时隙转换 :采用标签移除机制,把碰撞时隙转换为单个时隙,实现标签的快速识别。
该算法具有诸多优势,具体对比如下:
| 算法对比项 | PBSA算法 | 其他算法 |
| ---- | ---- | ---- |
| 吞吐量增长 | 随着标签数量增加,吞吐量增长迅速,尤其标签数超1000时 | 增长相对缓慢 |
| 时隙开销 | 较小 | 相对较大 |
| 标签吞吐量 | 较高 | 相对较低 |
| 稳定性 | 较好 | 相对较差 |
| 识别效率 | 增强 | 相对较低 |
此外,该算法最大帧长为256,标签仅需8位二进制电路,存储空间为8位,标签电路复杂度低,生产成本显著降低,在快速标签识别应用中潜力巨大。
其工作流程可用以下mermaid流程图表示:
graph LR
A[标签数量预估] --> B{标签数量>354?}
B
超级会员免费看
订阅专栏 解锁全文
1154

被折叠的 条评论
为什么被折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