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身份的动态组密钥协商协议与超球体认证密钥协商方案解析
在当今的信息安全领域,组密钥协商协议和认证密钥协商方案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它们保障了信息在传输过程中的安全性和完整性,尤其是在复杂的网络环境中,如空间信息网络。下面将详细介绍两种不同的方案,一种是基于身份的动态组密钥协商协议,另一种是基于超球体的认证密钥协商方案。
基于身份的动态组密钥协商协议
在空间信息网络(SIN)中,为了实现安全的通信,需要一种高效的组密钥协商协议。该协议不仅要考虑到网络的动态拓扑、高速和大时延等特点,还要确保密钥的安全性。
1. 前向保密性和后向保密性
- 前向保密性 :新成员加入组之前,可能会截获传输的消息(IDG₀, S₀, T₁, T₂, …, Tₙ, t₀, h₀),从而获取包含簇内临时密钥KG有用信息的哈希值。然而,由于所采用的哈希函数是单向且具有抗碰撞性的,很难从哈希值计算出KG。而且,最终的组会话密钥K是基于簇内临时密钥KG的,即KG = ˆe(Tᵢr⁻¹ᵢvGᵢ⁻¹, ∏ₙᵢ₌₁Tᵢ) = ˆe(P, P)(r₀vG₀)²(r₁vG₁ + r₂vG₂ + … + rₙvGₙ)。对于新成员IDGₙ₊₁来说,要获取之前的组密钥,就需要计算随机数rᵢ和长期私钥vGᵢ,根据定理1,这是不可行的。同样,新成员也无法通过方程KG′ = ˆe(Tᵢr⁻¹ᵢvGᵢ⁻¹, ∏ₙ₊₁ᵢ₌₁Tᵢ) = ˆe(P, P)(r₀vG₀)²(r₁vG₁ + r₂vG₂ + … + rₙvGₙ + rₙ₊₁vGₙ₊₁)推导出KG。因此,该协议具有前向保密性。
- 后向保密性 :当一个组
超级会员免费看
订阅专栏 解锁全文
26

被折叠的 条评论
为什么被折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