赛博格技术下的学习:身体、文化与技术的交织
在日常生活中,伸手拿一杯水或出去散步,对我们大多数人来说就像呼吸一样自然。然而,这种看似本能的动作背后,蕴含着复杂的学习过程和深刻的哲学思考。
行走学习:从本能到习惯
行走,看似简单的行为,实则是一个漫长而艰辛的学习过程。小孩子学走路时,会不断地摔倒、摇晃,逐渐找到身体的平衡感。他们可能会借助玩具车或带轮子的小马等工具来辅助行走。这种借助外物的行走方式,其实就是赛博格式中介行走的早期体现,并且这种方式会伴随我们一生。
当我们身体机能正常时,往往不会意识到学习走路的痛苦。但随着年龄增长、疾病或意外的发生,我们的身体变得不再灵活,这时才会再次体会到身体学习的艰难。就像西班牙画家弗朗西斯科·戈雅晚年所画的那个拄着两根拐杖的老人,他痛苦地重新学习走路,在蚀刻画上方写下了“我仍在学习”。
对于失去肢体并安装假肢的人,或者突然失明的人来说,他们也不得不重新开始学习如何在这个世界中移动。例如,盲人使用拐杖探索周围环境,这不仅改变了他们“身体在环境中”的学习方式,也在一定程度上改变了他们的概念性“语言思维”。随着时间的推移,他们不稳定的行走会逐渐变得稳定和自信。
身体与技术的融合
在哲学思考中,许多学者对身体与技术的关系进行了探讨。贝茨森将盲人的拐杖视为信息传递和自我形成的途径,他提出“盲人的自我从哪里开始?是拐杖的尖端、手柄,还是中间的某个点?”这些问题看似荒谬,但实际上揭示了拐杖在盲人行动系统中的重要作用。
梅洛 - 庞蒂等学者区分了“客观身体”和“现象身体”。我们移动的并非客观身体,而是现象身体。身体作为世界某一部分的潜在能力,会主动去感知和把握物体。海尔斯指出,
超级会员免费看
订阅专栏 解锁全文
38

被折叠的 条评论
为什么被折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