赛博格技术学习:跨越边界与重塑人类
1. 赛博格学习的本质
赛博格并非简单地与材料相连,而是一个不断学习的身体,持续打破二元人文主义所预设的边界。以“假肢”领域为例,人们在连接肉体与金属的过程中,学习并非一帆风顺。比如,假肢手需要逐渐(且永远无法完美地)与个人的手部功能相匹配,成为使用者身体的一部分。从后人类主义视角看,研发假肢的研究人员、参与其中的各方,都经历了漫长而痛苦的过程,才使赛博格成为现实。
2. 赛博格概念的起源与发展
- 起源 :“赛博格”(Cyborg)一词由美国国家航空航天局(NASA)的两位员工曼弗雷德·克莱因斯(Manfred Clynes)和内森·克莱恩(Nathan Kline)创造,是“控制论有机体”(Cybernetic organism)的缩写,旨在通过生化、生理和电子手段改变人类身体,以克服太空环境带来的挑战,增强人类在太空中的生存能力和人性能力。
- 发展 :女权主义者唐娜·哈拉维(Donna Haraway)进一步拓展了“赛博格”的概念,她认为赛博格是一种解放性的形象,当自然与文化之间的稳定边界被打破时,赛博格便会蓬勃发展。赛博格不仅打破了生物材料层面的界限,还扰乱了各种物质 - 话语边界,是我们的本体论,为我们提供了政治视角。在女权主义、后殖民主义和科学技术研究(STS)中,赛博格成为挑战各种二元对立的方式。
3. 不同视角下的赛博格
- 定义差异 :对于赛博格的定义,不同人有不同的看法。有人认为赛博格是人类借助人造工具对自身存
超级会员免费看
订阅专栏 解锁全文
33

被折叠的 条评论
为什么被折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