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言物质性与学习认知的探索
1. 从天文学习看认知转变
在学习的旅程中,我们常常会经历认知的重大转变。就像Anne,她最初只能看到天空中那寥寥几个黄色小点般的星星,但随着不断学习,她“看到”了苍穹中所有无形的星星,并将这些星星置于更宏大的图景之中,最终成为了一名天文学家。
在Barad的后人类主义理论中,被命名为“星星”的本体单元是现象,它并非是“具有独立确定边界和属性的独立物体”,而是“现象是相互作用的组成部分在本体论上的不可分割性”。这种相互作用的组成部分涉及到漫长的先前学习历史。以Anne为例,改变她对星星认知的因素,不仅仅是望远镜、微弱的光线和星图,还包括学会进行特定的区分,从而以特定的方式看待星星。此外,社会关系也起到了重要作用,比如父亲的引导,以及与其他和她以相同方式感知星星的天文学家的逐渐契合。
2. 人文主义与后人类主义学习范式对比
在人文主义学习范式中,人与人之间的每一次互动都被视为学习情境。然而,情境的理解方式各不相同,它常被理解为一个系统,或是仅仅作为知识转移的认知过程,又或是一种情境化的实践。这种理解方式使得超越情境化实践来探讨集体性变得困难。如果将情境理解为文化资源,那么就涉及到文化传播的问题,它解释了人类集体中的复制和稳定模式。如果知识不是通过获取或传播得到的,那就是在实践中理解,即在不断展开的实践中进行即时学习。无论我们将其定义为“情境”“文化”还是“社会情境”,都意味着人类之间共享着某种具有集体意义的东西。但人文主义视角难以在摒弃转移或系统的同时,还能关注到人们在不同地点、不同情境实践中如何形成集体。
而后人类主义学习范式则提出了新的思考。Barad认为,即使设备主要起到强化作用,能动性也不会被排除。所有
超级会员免费看
订阅专栏 解锁全文
1994

被折叠的 条评论
为什么被折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