格陵兰私人视听媒体档案:文化遗产保护与数字化探索
1. 视听遗产概述与格陵兰现状
近年来,视听遗产在政治、历史和社会研究等领域的重要性日益凸显,在一些国家,电影、视频和音频等视听材料已被充分视为文化遗产的一部分。然而,在格陵兰,视听(AV)遗产的重要性尚未得到认可。
格陵兰的视听记录既包含实体记录的有形文化,也包含记录中的故事所体现的无形文化。格陵兰的讲故事传统源远流长,视听记录是这种重要文化形式的一种体现。但目前格陵兰的文化遗产保护框架主要集中在建筑遗产、文献或档案遗产等有形物质文化上。
视听材料通过不断变化的技术,传达了自记录以来已经改变的人物和地点的故事和视觉呈现。由于技术的不断更新,视听记录有时在短时间后就需要过时的设备才能播放,这一问题通常通过将非数字视听记录转换为数字格式来解决。
2. 格陵兰媒体简史
2.1 人口迁移与殖民历史
12世纪晚期,如今格陵兰人的因纽特祖先从北美北极地区迁移到格陵兰。1721年,丹麦 - 挪威传教士汉斯·埃格德抵达西格陵兰,欧洲对格陵兰的殖民开始,丹麦 - 挪威王国授予他建立传教站的许可。约1900年,东格陵兰和图勒被殖民。1953年,新的丹麦宪法将格陵兰纳入丹麦王国,成为一个郡,这在标志着政治非殖民化开始的同时,也加剧了文化和经济上的殖民。在此之前,格陵兰的主要语言是卡拉利苏特语,只有少数格陵兰人懂丹麦语。1953年后,快速的现代化/丹麦化进程启动,但十年后人们意识到这对卡拉利苏特语和格陵兰本土民族身份构成了威胁。1979年,格陵兰获得自治权,格陵兰化进程开始,包括将卡拉利苏特语作为国语。2009年,自治取代了地方自治,迈向独立。
超级会员免费看
订阅专栏 解锁全文
41

被折叠的 条评论
为什么被折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