杰西·克莱曼:艺术中的自我、文化与记忆探索
1. 早期视频作品《我是谁》
1.1 作品呈现
在1988年的视频作品《我是谁》(Kinaasunga)中,一位女性缓缓进入黑白视频画面,她的嘴被矩形覆盖,嘴唇仿佛消失。随着朗诵诗歌的声音响起,镜头焦点不断变化,画面出现夸张的溶解、褪色和扭曲效果,女性形象时而破碎融入灰色背景,时而在下一帧重现。当她在实体与高度像素化图像间不断转换时,音频也出现杂音。最后,“ua - uanga”的声音不断重复,与她的动作同步,直至她的形象变形为一个跳动的有机团块。
1.2 视频技术与自我表达
视频磁带与传统的光化学复制技术(如电影和摄影)有着截然不同的时间结构。在摄像机内部,阴极射线沿对角线扫描镜头投射的画面区域,将图像转换为电信号模式并记录在磁带上。播放时,接收器促使显示器重新生成扫描线。与索引技术不同,视频技术再现的是事件而非图像,其信号实时交换,既是过去记录的事件,也是不断激活的新过程。视频信号常受机器噪音干扰,更能体现记忆的间隙和扭曲,以及伴随创伤而来的自我不稳定。
1.3 作品意义
克莱曼通过这部作品,并非简单地表现自我的孤立,而是让女性形象处于不断解体的风险中,与周围的一切相互交融。她没有逃避创伤来强化自我,而是试图接受像视频媒介一样可变和可调节的主体位置。这部作品开启了她从戏剧到行为艺术的转变,为她后续的艺术创作奠定了基础。
1.4 流程示意
graph LR
A[视频拍摄] --> B[阴极射线扫描图像]
B --> C[转换为电信
超级会员免费看
订阅专栏 解锁全文
41

被折叠的 条评论
为什么被折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