色彩科学先驱:从费希纳到麦克斯韦的探索之旅
- 古斯塔夫·西奥多·费希纳:现代心理物理学之父
费希纳是德国实验心理学家和哲学家,被许多人视为现代心理物理学之父。他最初获得医学学位并从事了一段时间的医学工作,期间以“米塞斯博士”为笔名发表了一系列幽默讽刺医学行业的文章和诗歌,如《天使的比较解剖学》,展现了他的智慧和才华。
之后,费希纳转向物理学,通过翻译法国伟大的作品以及化学和物理手册来学习当时电学和磁学的前沿知识,并在莱比锡大学任教,最终获得教授职位并为该领域做出了杰出贡献。
费希纳一直对身心问题感兴趣,致力于确定物理世界(和身体)与心理感知之间的经验关系。他的相关研究包括发现缓慢闪烁的黑白图案所产生的感知颜色(即费希纳色)以及对颜色后像的详细研究。然而,他在通过彩色滤光片凝视太阳研究后像时,因眼睛受伤导致畏光,于1840年放弃了物理学教席,此后约十年身体虚弱且对光线过度敏感。
1850年10月22日,费希纳躺在床上时终于想出了将环境中的物理测量与人类心理感知联系起来的基础,即现在所说的费希纳定律。基于韦伯定律(由费希纳命名),即对于许多感知,刺激的刚可察觉变化与刺激初始大小的比率是一个常数,费希纳推导出可以对相关微分方程进行积分,并假设可以将刚可察觉的差异相加来预测感知大小。由此得出的关系,即费希纳定律,在数学上表明感知大小与刺激强度的对数成正比。虽然现代知识表明具体关系取决于感知量,并且将刚可察觉差异相加来预测差异大小并不总是有效,但费希纳的贡献在开创心理物理学领域方面非常重要。他在1860年的开创性著作《心理物理学纲要》中详细阐述了心理物理学的理论和实践,此外,他还是第一个将中位数概念引入正式数据分析的人。
超级会员免费看
订阅专栏 解锁全文
74

被折叠的 条评论
为什么被折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