果蝇体内电子自旋的自发射频发射:一种新型生物信号
在生物学和物理学的交叉领域,科学家们一直在探索生物体内的各种信号机制。其中,果蝇体内电子自旋的自发射频发射这一现象引起了广泛关注。本文将详细介绍相关实验及结果,探讨其可能的机制和意义。
1. 实验背景与动机
以往有关于生物系统射频发射的报道,但大多未将磁场作为控制变量,且早期实验条件控制不佳,多强调生物无线电通信。而本次研究的动机源于Naaman及其同事的发现,即电子电流通过手性介质时会在传播方向上发生自旋极化。若能通过射频发射在体内实验中得到证实,将使生物电子学进入自旋电子学领域,对生物电化学和生物电子自旋共振(ESR)光谱的解释产生影响。
2. 实验方法与设置
2.1 射频发射检测
将约10只果蝇置于特氟龙管中,放置在WR229波导末端,使用室温C波段卫星接收器在4.5 - 4.8 GHz检测射频发射。通过对数功率计和锁相放大器检测信号,调制频率为16 kHz,宽度约90高斯,响应时间常数为1秒(每倍频程6 dB),稳定磁场以约10高斯/秒的速度扫描。结果显示在200、270、770、800、1050和1300高斯处有明显的共振特征。
2.2 2.6 GHz谐振器实验
- 慢记录实验
- 谐振器设置 :谐振器与果蝇有高度的磁耦合,但存在较大的射频干扰,因为它本身不提供法拉第笼。最初设计计划与发生器和循环器接口,最终构建完整的ESR装置。选择2.6 GHz是因为该频段的组件可用于手机和WiFi,价格实惠且易于获取。
超级会员免费看
订阅专栏 解锁全文
34

被折叠的 条评论
为什么被折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