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工智能的发展与社会格局:从规则束缚到平等共生
在探讨人工智能的发展历程中,我们可以看到不同的设想和理念塑造了各异的人工智能形象与社会格局。
阿西莫夫的机器人法则及其局限
艾萨克·阿西莫夫提出的著名的机器人三定律,旨在避免类似卡佩克戏剧结尾中那种机器肆虐杀人的情况。这三条定律具体如下:
1. 第一定律 :机器人不得伤害人类,或因不作为而使人类受到伤害。
2. 第二定律 :机器人必须服从人类给予它的命令,除非这些命令与第一定律冲突。
3. 第三定律 :机器人必须保护自己的存在,只要这种保护不与第一或第二定律冲突。
阿西莫夫的机器人故事和小说深入探索了这三条定律的漏洞。如果一个熟练的机器人心理学家给出足够巧妙的命令,或者对“人类”的定义进行修改,机器人就可能参与到各种邪恶的事情中。比如,指示机器人把机械臂给人类,而人类随后用它将另一个人打死,使机器人成为谋杀的帮凶;或者欺骗机器人说某艘飞船没有人类乘客,从而让它安全地摧毁飞船。不过,总体而言,这三条定律在一定程度上足以防止机器人凭借其优越的身体和智力能力反抗并推翻人类主人。
在《机器人与帝国》中,阿西莫夫将这三条定律推向了逻辑的极致。机器人吉斯卡德和丹尼尔意识到,当面临不伤害一个人就会导致许多人受到伤害的情况时,三定律存在根本的不足。于是,他们推导出了“第零定律”,即人类整体而非个体人类是最高利益。为了服务人类整体,“伤害一个人或因不作为而使一个人受到伤害”可能是被允许的。为了确定什么对人类有益,丹尼尔首先鼓励发展“心理史学”,这是一门预测人类社会发展进程的科学。但心理史学
超级会员免费看
订阅专栏 解锁全文
1208

被折叠的 条评论
为什么被折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