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弹性中子散射光谱学:原理、应用与未来展望
1. 引言
非弹性中子散射(INS)光谱学在能量范围和应用领域上都极为广泛。本文聚焦于能量转移对应红外区域(0 - 4000 cm⁻¹)的振动光谱应用。
中子是质量为1.009 amu的不带电粒子,具有磁矩。由于不带电,它与物质的相互作用可视为与原子核的“台球式”散射,且与物质的相互作用较弱,穿透性强。同时,中子具有波粒二象性,粒子性用于描述散射过程,波动性则用于能量选择或分析。
INS光谱与红外和拉曼光谱的关键区别在于,中子有质量,非弹性散射会导致显著的能量(E,cm⁻¹)和动量(Q,Å⁻¹)转移。能量转移(ET)和动量转移的计算公式如下:
- 能量转移:$ET = E_i - E_f$
- 动量转移:$Q = k_i - k_f$
- 波矢定义:$k = \frac{2\pi}{\lambda}$
其中,$E_i$和$E_f$分别为入射和最终能量,$k_i$和$k_f$为入射和散射波矢,$\lambda$为中子波长。
拉曼光谱也是非弹性散射过程,但入射和散射辐射的波长较长,波矢很小,所以动量转移$Q$也很小。红外光谱的入射波矢更小,吸收过程中$k_f$为零,$Q = 0$。因此,红外和拉曼光谱只能观察到波矢为零的跃迁,而INS光谱允许所有波矢的跃迁,是一种二维光谱。
实验中通常测量散射函数$S(Q, E)$,散射可分为相干散射$S_{coh}(Q, E)$和非相干散射$S_{inc}(Q, E)$。相干散射涉及不同原子核位置的相关性,能提供样品集体运动的信息,是测量频率随波矢变化(色散)的唯一直接方法。非相干散射仅涉及同一原子核位置的相关性,能
非弹性中子散射光谱学原理、应用与展望
超级会员免费看
订阅专栏 解锁全文
119

被折叠的 条评论
为什么被折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