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振动光谱学实验技术的历史发展

振动光谱学实验技术的历史发展

1. 引言

本文聚焦于振动光谱学实验技术的历史发展。从1800年威廉·赫歇尔爵士发现红外区域,到1945年格哈德·赫茨伯格总结红外和拉曼光谱学的成果,这一时期奠定了分子振动光谱学在红外和拉曼区域的实验技术与理论基础。此后,特别是二战后,红外和拉曼光谱学迎来了多个重要的实验进展阶段,应用范围不断扩大。自20世纪60年代中期起,又涌现出一些新的振动光谱学方法,各自有着重要且特定的应用领域。

2. 奠基时期:至1945年

2.1 红外光谱学:实验技术的发展

红外区域作为第一个不可见的电磁光谱区域,由天文学家威廉·赫歇尔爵士在1800年发现。他在天文观测太阳时,因光与热的不均衡分布产生猜测,进而通过实验发现了红外区域。他用玻璃棱镜将太阳光色散,用涂黑的水银温度计测量不同位置的热量分布,发现温度最大值出现在可见光谱红色端之外。

早期的红外研究面临诸多挑战,如需要更灵敏的温度测量方法、更好的红外透射材料和方便的实验室热源。1822年塞贝克发现热电效应,制作了锑/铋热电偶和早期的热电堆;1825年诺比利进一步改进了热电堆;1833年迈洛尼用热电堆和岩盐窗片研究了多种材料对红外辐射的透射情况,发现岩盐效果显著。

19世纪50年代,约翰·廷德尔用热电堆和岩盐窗片系统测量了多种气体和液体对未色散红外辐射的透明度,他率先从分子振动角度解释红外吸收。1840年,约翰·赫歇尔(威廉·赫歇尔之子)用太阳辐射、玻璃棱镜和酒精蒸发检测法测量了近红外吸收带;迈洛尼用岩盐棱镜首次观察到中红外吸收带。

1880年,塞缪尔·P·兰利为提高分辨率设计了小尺寸、低热容量的测辐射热计,其灵敏度比迈洛尼的热电堆

【四轴飞行器】非线性三自由度四轴飞行器模拟器研究(Matlab代码实现)内容概要:本文围绕非线性三自由度四轴飞行器的建模与仿真展开,重点介绍了基于Matlab的飞行器动力学模型构建与控制系统设计方法。通过对四轴飞行器非线性运动方程的推导,建立其在三维空间中的姿态与位置动态模型,并采用数值仿真手段实现飞行器在复杂环境下的行为模拟。文中详细阐述了系统状态方程的构建、控制输入设计以及仿真参数设置,并结合具体代码实现展示了如何对飞行器进行稳定控制与轨迹跟踪。此外,文章还提到了多种优化与控制策略的应用背景,如模型预测控制、PID控制等,突出了Matlab工具在无人机系统仿真中的强大功能。; 适合人群:具备一定自动控制理论基础和Matlab编程能力的高校学生、科研人员及从事无人机系统开发的工程师;尤其适合从事飞行器建模、控制算法研究及相关领域研究的专业人士。; 使用场景及目标:①用于四轴飞行器非线性动力学建模的教学与科研实践;②为无人机控制系统设计(如姿态控制、轨迹跟踪)提供仿真验证平台;③支持高级控制算法(如MPC、LQR、PID)的研究与对比分析; 阅读建议:建议读者结合文中提到的Matlab代码与仿真模型,动手实践飞行器建模与控制流程,重点关注动力学方程的实现与控制器参数调优,同时可拓展至多自由度或复杂环境下的飞行仿真研究。
评论
添加红包

请填写红包祝福语或标题

红包个数最小为10个

红包金额最低5元

当前余额3.43前往充值 >
需支付:10.00
成就一亿技术人!
领取后你会自动成为博主和红包主的粉丝 规则
hope_wisdom
发出的红包
实付
使用余额支付
点击重新获取
扫码支付
钱包余额 0

抵扣说明:

1.余额是钱包充值的虚拟货币,按照1:1的比例进行支付金额的抵扣。
2.余额无法直接购买下载,可以购买VIP、付费专栏及课程。

余额充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