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物材料的近红外光谱技术解析
1. 引言
1.1 历史视角
1666 年,艾萨克·牛顿首次用棱镜证明“白光”由多种颜色组成。直到 1800 年,威廉·赫歇尔才首次观察到可见光谱红色部分以外辐射的热效应,这可能是近红外(NIR)区域的发现。1881 年,兰利发明了测辐射热计,将光谱测量扩展到红外区域。但近红外区域用于分析测量的潜力在近 80 年才被认识到。现代化学计量学自 1980 年以来逐渐成熟,提升了近红外技术的吸引力。
二战推动了中红外(MIR)技术的商业发展。早期分析光谱学家因难以解释近红外光谱,直到 20 世纪 50 年代,珀金埃尔默将可见光和近红外光谱结合到一台商业仪器中,近红外技术才逐渐发展。20 世纪 50 年代末至 60 年代初,卡尔·诺里斯开始深入研究致密光散射材料的光学性质。到 1975 年,美国多个研究中心建立了近红外扫描技术。如今,有超过 30 家制造商为近红外领域提供硬件和软件。
1.2 生物样本
生物样本来源广泛,包括生物体、植物或动物(含人类),涵盖农业、食品和动物应用等。植物和动物材料的光谱特性取决于其化学成分,包含碳、氢、氧等多种元素,宏观上由蛋白质、碳水化合物等复杂分子组成,这些分子又由简单化合物构成,非纤维部分在纤维基质中排列复杂,性质难以预测。
1.3 定性近红外光谱学
对生物样本光谱进行定性分析可实现以下四点:
1. 识别或分类未知物质;
2. 比较已知吸收带的相对强度;
3. 检测杂质的存在;
4. 确定混合物中成分的存在与否。
这些都依赖化学计量学,需计算机进行计算。文章将从主要化学成
超级会员免费看
订阅专栏 解锁全文
6514

被折叠的 条评论
为什么被折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