超越上下文无关文法的解析:理论与应用
1. 形式文法与自然语言
自20世纪80年代以来,人们就已经认识到上下文无关文法(CFG)不足以描述自然语言中的所有现象。例如,荷兰语和瑞士德语中的交叉串行依赖,以及德语和韩语中的无界乱序现象,都无法仅用CFG来描述。
- 交叉串行依赖 :以荷兰语句子 “… dat Jan Piet de kinderen zag helpen zwemmen” 为例,将动词及其名词参数映射到相同的终端符号后,交叉串行依赖会产生类似 “abcabc” 的字符串,迭代后形成复制语言模式 {ww | w ∈{a, b, c}+}。
- 无界乱序现象 :在德语中,如 “… dass des Verbrechens der Detektiv den Verd¨achtigen dem Klienten zu ¨uberf¨uhren versprochen hat”,动词前的名词短语的所有排列都是合乎语法的,这导致了如 “ababab”、“aabbab” 等多种模式,对应语言为 {π(w′)w | w = a1 … an ∈{a, b, …}∗, w′ = ak1 1 … akn n , 其中 ki 是 ai 的名词参数数量,π 是排列}。
为了处理自然语言,Joshi在1985年引入了轻度上下文敏感性的概念,提出适合处理自然语言的文法形式应满足以下条件:
1. 扩展CFG。
2. 能够描述有限的交叉依赖。
3. 可进行多项式解析。
4. 仅生成恒定增长的语言。
然而,自然语言是否具有恒定
超级会员免费看
订阅专栏 解锁全文
7

被折叠的 条评论
为什么被折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