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2、计算机生成投影模拟及相关函数性质解析

计算机生成投影模拟及相关函数性质解析

1 投影获取基础

在构建好模型后,就可以着手获取投影了。为了实现这一目标,需要完成两个关键步骤:
1. 选择用于计算投影的分辨率。
2. 确定每次投影后系统的旋转角度。

之后,按照既定的程序进行计算。

2 扇束投影的数学模型

扇束投影在图像重建中具有重要作用。对于扇束中的任意射线,都能在假设的平行束中找到等效射线。通过以下方程可以建立扇束射线与平行束射线参数之间的关系:
- (s = R_f \sin \beta) (10.13)
- (\alpha_p = \alpha_f + \beta) (10.14)

其中,(\beta) 是射线与扇束主轴的夹角,(\alpha_f) 是扇束投影系统的旋转角度,(R_f) 是射线源运动轨迹圆的半径。

利用上述参数,确定数学模型中所有元素的平行投影值 (p_i(s, \alpha_p)),这些投影值的总和即为扇束投影值 (p_f(\beta, \alpha_f))。

3 锥束螺旋投影的数学模型

对于使用锥形辐射束绕患者做螺旋运动的投影系统,需要在三维空间中定义数学模型。原本描述椭圆的方程(平面图形)需替换为描述椭球体(三维立体)的方程:
- 以坐标系原点为中心的椭球体方程:(\frac{x^2}{a^2} + \frac{y^2}{b^2} + \frac{z^2}{c^2} = 1) (10.15)
- 位移至点 ((x_0, y_0, z_0)) 的椭球体方程:(\frac{(x - x_0)^2}{a^2} + \frac{(y - y_0)^2}{b^2} + \frac{(z - z_0)^2}{c^2} = 1) (10.16)
- 若椭球体在 ((x, y)) 平面绕原点旋转角度 (\alpha_0),则方程变为:
(\frac{((x - x_0) \cos \alpha_0 + (y - y_0) \sin \alpha_0)^2}{a^2} + \frac{(-(x - x_0) \sin \alpha_0 + (y - y_0) \cos \alpha_0)^2}{b^2} + \frac{(z - z_0)^2}{c^2} = 1) (10.17)

3.1 三维空间投影的变换

三维空间中的平行投影可看作是射线经过两次变换后,在 ((x, y)) 平面上的投影:
1. 第一次变换 :在 ((x, y)) 平面绕 (z) 轴旋转角度 (\alpha_{p1}),坐标系统 ((x, y, z)) 转换为 ((s, u, z)),转换关系如下:
- (s = x \cos \alpha_{p1} + y \sin \alpha_{p1}) (10.18)
- (u = -x \sin \alpha_{p1} + y \cos \alpha_{p1}) (10.19)
2. 第二次变换 :((s, u, z)) 系统绕 (s) 轴旋转角度 (\alpha_{p2}),引入新的旋转坐标系 ((\overline{s}, \overline{u}, t)),坐标计算关系为:
- (t = z \cos \alpha_{p2} + (-x \sin \alpha_{p1} + y \cos \alpha_{p1}) \sin \alpha_{p2}) (10.20)
- (\overline{u} = -z \sin \alpha_{p2} + (-x \sin \alpha_{p1} + y \cos \alpha_{p1}) \cos \alpha_{p2}) (10.21)

3.2 射线参数的确定

在实际的螺旋锥束扫描仪中,X 射线管发出的每条射线由以下参数表征:
- (\beta):射线与移动投影系统对称轴的夹角。
- (\alpha_h):投影角度,即移动投影系统对称轴与 (x) 轴的夹角。
- (\overline{z}):沿 (z) 轴,从当前投影系统中心的距离。

由于辐射探测器屏幕为圆柱形,在 (z) 方向探测器均匀分布会导致射线角度距离不均匀的问题。因此,在 ((z, x)) 平面指定射线时,使用投影系统主 (z) 轴上的距离更为合适:
(\overline{z} = z \frac{R_f}{R_f + R_d}) (10.22)

其中,(R_f) 是管 - 屏系统所描述圆的半径,(R_d) 是屏幕所描述圆的半径。在 (y) 方向,屏幕的圆柱形允许探测器在屏幕上的线性距离和射线角度距离上均匀分布,可使用角度 (\beta) 指定 ((x, y)) 平面上的射线。

3.3 投影值的计算

通过几何关系,可以将锥束系统中的投影值替换为特定的平行投影值。相关参数的确定如下:
- (s = R_f \sin \beta) (10.23)
- (\alpha_{p1} = \alpha_h + \beta) (10.24)
- (\overline{t} = \overline{z} \frac{R_f \cos \beta}{\sqrt{(R_f \cos \beta)^2 + \overline{z}^2}}) (10.25)
- (\alpha_{p2} = \arcsin \frac{\overline{z}}{\sqrt{(R_f \cos \beta)^2 + \overline{z}^2}}) (10.26)
- (t = (\overline{z} + z_p) \cos \alpha_{p2}) (10.27)

三维模拟测量的最终结果是表 10.2 中所有椭球体计算结果的总和:
(p_p(s, t, \alpha_{p1}, \alpha_{p2}) = \sum_{i = 1}^{10} p_{p_i}(s, t, \alpha_{p1}, \alpha_{p2})) (10.28)

单个椭球体在 3D 模型中的投影值计算公式如下:
当 (d_m \geq 0) 时,
(p_{p_i}(s, t, \alpha_{p1}, \alpha_{p2}) = \Delta u \cdot \mu_{const_i} = \mu_{const_i} \cdot \frac{2abc}{d^2} \sqrt{d_m})
(= \mu_{const_i} \cdot \frac{2abc}{d^2} \sqrt{d^2 - s^2 (c^2 \cos^2 \alpha_{p2} + b^2 \cos^2 \alpha_{p1} + a^2 \sin^2 \alpha_{p1}) \sin^2 \alpha_{p2} - t^2 (a^2 \cos^2 \alpha_{p1} + b^2 \sin^2 \alpha_{p1}) \frac{7 + \cos 4\alpha_{p2}}{8} - 2st \sin \alpha_{p2} \sin \alpha_{p1} \cos \alpha_{p1} (b^2 - a^2)}) (10.29)

当 (d_m < 0) 时,
(p_{p_i}(s, t, \alpha_{p1}, \alpha_{p2}) = 0) (10.30)

其中,(d = \sqrt{c^2 (a^2 \cos^2 \alpha_{p1} + b^2 \sin^2 \alpha_{p1}) \cos^2 \alpha_{p2} + a^2 b^2 \sin^2 \alpha_{p2}})。

3.4 特殊椭球体投影值的计算

对于中心不与原点重合或相对于坐标轴旋转的椭球体,其投影值的计算需要进行修正。平移椭球体的修正参数确定如下:
- (u_{cor} = s_0 \cdot \sin (\alpha_{xy0} - \alpha_{p1})) (10.32)
- (t_0 = z_0 + u_{cor} \tan \alpha_{p2} = z_0 + s_0 \sin (\alpha_{xy0} - \alpha_{p1}) \tan \alpha_{p2}) (10.33)

旋转角度为 (\alpha_0) 的椭球体,(d) 的计算关系为:
(d = \sqrt{c^2 (a^2 \cos^2 (\alpha_{p1} - \alpha_0) + b^2 \sin^2 (\alpha_{p1} - \alpha_0)) \cos^2 \alpha_{p2} + a^2 b^2 \sin^2 \alpha_{p2}}) (10.34)

所有元素的平行投影值总和即为投影值 (p_h(\beta, \alpha_h, z))。

4 投影噪声的引入

物理量的测量都会受到噪声的影响。为了模拟测量噪声对投影值的影响,使用以下方程:
(p_{p_{normal}}(s, \alpha_p) = (1 + N(p_0, \sigma^2)) \cdot p_p(s, \alpha_p)) (10.35)

其中,(p_{p_{normal}}(s, \alpha_p)) 是受正态噪声干扰的平行投影值,(N(p_0, \sigma^2)) 是正态分布的随机噪声((p_0) 为均值,(\sigma^2) 为方差)。建议的正态分布均值和方差分别为 (p_0 = 0) 和 (\sigma^2 = (0.05)^2)。

5 相关函数及其性质

5.1 狄拉克δ函数

5.1.1 定义
  • 一维狄拉克δ函数 :(\lim_{\epsilon \to 0} \int_{-\epsilon}^{\epsilon} \delta(x) = 1),其中 (\delta(x) = 0)((x \neq 0)) (A.1)
  • 二维狄拉克δ函数 :(\lim_{\epsilon \to 0} \int_{-\epsilon}^{\epsilon} \int_{-\epsilon}^{\epsilon} \delta(x, y) = 1),其中 (\delta(x, y) = 0)((x \neq 0) 或 (y \neq 0)) (A.2)
5.1.2 性质证明
  • 缩放性质 :(\delta(ax) = \frac{\delta(x)}{|a|}) (A.3)
  • 函数的狄拉克δ函数 :(\delta(f(x)) = \sum_{l} \frac{\delta(x - x_l)}{|\frac{df(x_l)}{dx}|}) (A.6)
  • 积分关系证明 :(\int_{0}^{\pi} \delta((x - \overline{x}) \cos \alpha + (y - \overline{y}) \sin \alpha) d\alpha = \frac{1}{\sqrt{(x - \overline{x})^2 + (y - \overline{y})^2}}) (A.7)

5.2 傅里叶变换

5.2.1 定义
  • 一维傅里叶变换
    • 正变换:(FUN(f) \triangleq F_1{fun(x)} = \int_{-\infty}^{\infty} fun(x) \cdot e^{-j2\pi fx} dx) (A.8)
    • 逆变换:(fun(x) \triangleq F_1^{-1}{FUN(f)} = \int_{-\infty}^{\infty} FUN(f) \cdot e^{j2\pi fx} df) (A.9)
  • 二维傅里叶变换
    • 正变换:(FUN(f_1, f_2) \triangleq F_2{fun(x, y)} = \int_{-\infty}^{\infty} \int_{-\infty}^{\infty} fun(x, y) \cdot e^{-j2\pi f (x \cos \alpha_p + y \sin \alpha_p)} dxdy) (A.10)
    • 逆变换:(fun(x) \triangleq F_2^{-1}{FUN(f_1, f_2)} = \int_{-\infty}^{\infty} \int_{-\infty}^{\infty} FUN(f_1, f_2) \cdot e^{j2\pi f (x \cos \alpha_p + y \sin \alpha_p)} df_1 df_2) (A.11)
5.2.2 证明示例
  • (-\frac{1}{(2\pi x)^2} \Leftrightarrow |f|) (A.12)
  • 对 (FUN(f) = |f| \cdot (1 - \frac{\epsilon |f|}{f_0}) \cdot rect(\frac{f}{2f_0})) 的逆傅里叶变换推导(A.13)

5.3 函数定义及性质总结

函数名称 定义
rect(x) (rect(x) = \begin{cases} 1, &
sign(x) (sign(x) = \begin{cases} 1, & x > 0 \ 0, & x = 0 \ -1, & x < 0 \end{cases})
sinc(x) (sinc(x) = \frac{\sin(\pi x)}{\pi x})
div (x \text{ div } D = c)((c \in I)),当 (
mod (x \text{ mod } D = c)((c \in I)),当 (c + (x \text{ div } D) = x)
Trunc(x, D) (Trunc(x, D) = \begin{cases} \frac{x - (x \text{ mod } D)}{D}, & x \leq 0 \ \frac{x - (x \text{ mod } D)}{D} - 1, & x > 0 \end{cases})
Dirac delta (\delta) (\lim_{x \to 0} \int_{-x}^{x} \delta(x) = 1),其中 (\delta(x) = 0)((x \neq 0))
comb(x) (comb(x) = \sum_{i = -\infty}^{\infty} \delta(x - i))
卷积 (fun_1(x) * fun_2(x) = \int_{-\infty}^{\infty} fun_1(x - \overline{x}) \cdot fun_2(\overline{x}) d\overline{x})

5.4 傅里叶变换性质总结

变换性质 一维形式 二维形式
旋转 (fun(x) \Leftrightarrow FUN(f)) 旋转后对应 (fun(x, y) \Leftrightarrow FUN(f_1, f_2)) 旋转后对应
线性 (a_1 fun_1(x) + a_2 fun_2(x) \Leftrightarrow a_1 FUN_1(f) + a_2 FUN_2(f)) (a_1 fun_1(x, y) + a_2 fun_2(x, y) \Leftrightarrow a_1 FUN_1(f_1, f_2) + a_2 FUN_2(f_1, f_2))
缩放 (fun(ax) \Leftrightarrow \frac{FUN(\frac{f}{a})}{ a
平移 (fun(x \pm x_0) \Leftrightarrow e^{\pm j2\pi fx_0} \cdot FUN(f)) (fun(x \pm x_0, y \pm y_0) \Leftrightarrow e^{\pm j2\pi (f_1x_0 + f_2y_0)} \cdot FUN(f_1, f_2))
卷积 (fun(x) = fun_1(x) * fun_2(x) \Leftrightarrow FUN(f) = FUN_1(f) \cdot FUN_2(f)) (fun(x, y) = fun_1(x, y) * fun_2(x, y) \Leftrightarrow FUN(f_1, f_2) = FUN_1(f_1, f_2) \cdot FUN_2(f_1, f_2))
乘积 (fun(x) = fun_1(x) \cdot fun_2(x) \Leftrightarrow FUN(f) = FUN_1(f) * FUN_2(f)) (fun(x, y) = fun_1(x, y) \cdot fun_2(x, y) \Leftrightarrow FUN(f_1, f_2) = FUN_1(f_1, f_2) * FUN_2(f_1, f_2))
互相关 (fun(x) = fun_1(x) \star fun_2(x) \Leftrightarrow FUN(f) = FUN_1(f) * FUN_2(f))((fun_2(x)) 为实函数) -
可分离性 - (fun_1(x) \cdot fun_2(y) \Leftrightarrow FUN_1(f_1) \cdot FUN_2(f_2))

通过以上内容,我们详细介绍了投影获取、不同投影模型的数学描述、投影噪声的引入以及相关函数的性质,这些知识在图像重建和计算机模拟等领域具有重要的应用价值。

5.5 流程图

graph TD
    A[构建幻影模型] --> B[选择投影计算分辨率和旋转角度]
    B --> C[计算投影]
    C --> D{投影类型}
    D -->|扇束投影| E[确定等效平行束射线参数]
    E --> F[计算平行投影值]
    F --> G[求和得到扇束投影值]
    D -->|锥束螺旋投影| H[定义三维数学幻影]
    H --> I[射线两次变换]
    I --> J[确定射线参数]
    J --> K[计算投影值]
    K --> L[修正特殊椭球体投影值]
    L --> M[求和得到锥束投影值]
    C --> N[引入投影噪声]

这个流程图展示了从构建幻影模型到最终得到投影值并引入噪声的整个过程,包括扇束投影和锥束螺旋投影的不同处理步骤。它清晰地呈现了各个步骤之间的逻辑关系,有助于理解整个投影计算和处理的流程。

6 投影计算与函数性质的应用案例分析

6.1 扇束投影在医学影像中的应用

在医学 CT 扫描中,扇束投影技术被广泛应用。例如,在对人体头部进行扫描时,通过扇束投影可以获取不同角度下的投影数据。利用前面提到的扇束投影数学模型,具体操作步骤如下:
1. 确定扫描参数 :选择合适的分辨率来计算投影,同时确定每次投影后系统的旋转角度。例如,分辨率可以根据扫描部位的大小和需要的精度来选择,旋转角度一般根据扫描的要求和设备的性能来确定。
2. 建立数学模型 :根据人体头部的大致结构,使用椭圆等几何图形构建数学幻影。
3. 计算投影值 :利用公式 (s = R_f \sin \beta) 和 (\alpha_p = \alpha_f + \beta) 确定等效平行束射线的参数,然后计算所有元素的平行投影值 (p_i(s, \alpha_p)),最后求和得到扇束投影值 (p_f(\beta, \alpha_f))。
4. 图像重建 :根据获取的投影值,使用合适的图像重建算法,如滤波反投影算法,重建出人体头部的图像。

6.2 锥束螺旋投影在工业检测中的应用

在工业检测中,锥束螺旋投影技术可以用于对复杂形状的物体进行无损检测。以检测一个内部有复杂结构的机械零件为例,操作步骤如下:
1. 定义三维数学模型 :根据机械零件的设计图纸或实际测量数据,使用椭球体等三维几何图形构建数学幻影。
2. 确定射线参数 :在实际的螺旋锥束扫描仪中,确定 X 射线管发出的每条射线的参数 (\beta)、(\alpha_h) 和 (\overline{z})。
3. 进行射线变换 :对射线进行两次变换,将三维空间中的平行投影转换为在 ((x, y)) 平面上的投影。
4. 计算投影值 :利用几何关系确定相关参数,如 (s = R_f \sin \beta)、(\alpha_{p1} = \alpha_h + \beta) 等,然后计算所有椭球体的投影值并求和得到最终的投影值 (p_h(\beta, \alpha_h, z))。
5. 检测与分析 :根据获取的投影值,分析机械零件内部是否存在缺陷或损伤。

6.3 函数性质在信号处理中的应用

狄拉克δ函数和傅里叶变换在信号处理中有着重要的应用。例如,在音频信号处理中,利用傅里叶变换可以将时域信号转换为频域信号,从而分析信号的频率成分。具体步骤如下:
1. 信号采集 :使用麦克风等设备采集音频信号。
2. 傅里叶变换 :对采集到的音频信号进行傅里叶变换,将其从时域转换为频域。可以使用一维傅里叶变换公式 (FUN(f) = \int_{-\infty}^{\infty} fun(x) \cdot e^{-j2\pi fx} dx) 进行计算。
3. 频率分析 :分析频域信号的频率成分,找出音频信号中的主要频率分量。
4. 信号处理 :根据分析结果,对音频信号进行处理,如滤波、降噪等。

7 投影噪声处理与优化策略

7.1 噪声对投影值的影响分析

在实际测量中,噪声会对投影值产生影响,导致图像重建的质量下降。例如,正态分布的噪声会使投影值产生随机波动,从而在重建图像中出现噪声点或模糊现象。通过公式 (p_{p_{normal}}(s, \alpha_p) = (1 + N(p_0, \sigma^2)) \cdot p_p(s, \alpha_p)) 可以模拟噪声对投影值的影响。

7.2 噪声处理方法

为了减少噪声对投影值的影响,可以采用以下几种方法:
1. 滤波方法 :使用滤波器对投影值进行滤波处理,如均值滤波、中值滤波等。均值滤波是将每个像素点的邻域内的像素值取平均值作为该像素点的新值;中值滤波是将每个像素点的邻域内的像素值排序,取中间值作为该像素点的新值。
2. 多次测量平均法 :对同一物体进行多次测量,然后将测量得到的投影值取平均值。这样可以减少随机噪声的影响。
3. 优化噪声模型 :根据实际测量情况,调整噪声模型的参数,如均值 (p_0) 和方差 (\sigma^2),以更准确地模拟噪声的影响。

7.3 优化策略的效果评估

为了评估噪声处理和优化策略的效果,可以使用以下指标:
1. 均方误差(MSE) :计算处理前后投影值的均方误差,均方误差越小,说明处理效果越好。
2. 峰值信噪比(PSNR) :衡量重建图像的质量,PSNR 值越高,说明图像的质量越好。

8 总结与展望

8.1 内容总结

本文详细介绍了投影获取的过程,包括扇束投影和锥束螺旋投影的数学模型,以及投影噪声的引入和处理方法。同时,还介绍了相关函数如狄拉克δ函数和傅里叶变换的定义、性质及证明。通过实际应用案例分析,展示了这些理论知识在医学影像、工业检测和信号处理等领域的重要应用。

8.2 未来展望

随着科技的不断发展,投影技术和相关函数理论将在更多领域得到应用。例如,在虚拟现实和增强现实领域,投影技术可以用于创建更加真实的三维场景;在人工智能领域,相关函数理论可以用于图像识别和处理。未来的研究方向可以包括进一步优化投影模型,提高图像重建的质量和速度;开发更加有效的噪声处理方法,减少噪声对投影值的影响;探索新的应用领域,将投影技术和相关函数理论与其他学科进行交叉融合。

8.3 流程图

graph TD
    A[应用场景] --> B{场景类型}
    B -->|医学影像| C[扇束投影应用]
    C --> D[确定扫描参数]
    D --> E[建立数学模型]
    E --> F[计算投影值]
    F --> G[图像重建]
    B -->|工业检测| H[锥束螺旋投影应用]
    H --> I[定义三维数学模型]
    I --> J[确定射线参数]
    J --> K[射线变换]
    K --> L[计算投影值]
    L --> M[检测与分析]
    B -->|信号处理| N[傅里叶变换应用]
    N --> O[信号采集]
    O --> P[傅里叶变换]
    P --> Q[频率分析]
    Q --> R[信号处理]
    F --> S[噪声影响分析]
    S --> T{处理方法}
    T -->|滤波方法| U[均值滤波/中值滤波]
    T -->|多次测量平均法| V[多次测量取平均]
    T -->|优化噪声模型| W[调整参数]
    U --> X[效果评估]
    V --> X
    W --> X
    X --> Y[MSE评估]
    X --> Z[PSNR评估]

这个流程图展示了投影计算和处理在不同应用场景中的具体步骤,以及噪声处理和效果评估的过程。它清晰地呈现了各个环节之间的逻辑关系,有助于理解整个应用和处理的流程。通过这些理论知识和实际应用的结合,我们可以更好地掌握投影计算和相关函数的性质,为解决实际问题提供有力的支持。

【四轴飞行器】非线性三自由度四轴飞行器模拟器研究(Matlab代码实现)内容概要:本文围绕非线性三自由度四轴飞行器模拟器的研究展开,重点介绍基于Matlab代码实现的四轴飞行器动力学建模与仿真方法。研究构建了考虑非线性特性的飞行器数学模型,涵盖姿态动力学与运动学方程,实现了三自由度(滚转、俯仰、偏航)的精确模拟。文中详细阐述了系统建模过程、控制算法设计思路及仿真结果分析,帮助读者深入理解四轴飞行器的飞行动力学特性与控制机制;同时,该模拟器可用于算法验证、控制器设计与教学实验。; 适合人群:具备一定自动控制理论基础和Matlab编程能力的高校学生、科研人员及无人机相关领域的工程技术人员,尤其适合从事飞行器建模、控制算法开发的研究生和初级研究人员。; 使用场景及目标:①用于四轴飞行器非线性动力学特性的学习与仿真验证;②作为控制器(如PID、LQR、MPC等)设计与测试的仿真平台;③支持无人机控制系统教学与科研项目开发,提升对姿态控制与系统仿真的理解。; 阅读建议:建议读者结合Matlab代码逐模块分析,重点关注动力学方程的推导与实现方式,动手运行并调试仿真程序,以加深对飞行器姿态控制过程的理解。同时可扩展为六自由度模型或加入外部干扰以增强仿真真实性。
基于分布式模型预测控制DMPC的多智能体点对点过渡轨迹生成研究(Matlab代码实现)内容概要:本文围绕“基于分布式模型预测控制(DMPC)的多智能体点对点过渡轨迹生成研究”展开,重点介绍如何利用DMPC方法实现多智能体系统在复杂环境下的协同轨迹规划与控制。文中结合Matlab代码实现,详细阐述了DMPC的基本原理、数学建模过程以及在多智能体系统中的具体应用,涵盖点对点转移、避障处理、状态约与通信拓扑等关键技术环节。研究强调算法的分布式特性,提升系统的可扩展性与鲁棒性,适用于多无人机、无人车编队等场景。同时,文档列举了大量相关科研方向与代码资源,展示了DMPC在路径规划、协同控制、电力系统、信号处理等多领域的广泛应用。; 适合人群:具备一定自动化、控制理论或机器人学基础的研究生、科研人员及从事智能系统开发的工程技术人员;熟悉Matlab/Simulink仿真环境,对多智能体协同控制、优化算法有一定兴趣或研究需求的人员。; 使用场景及目标:①用于多智能体系统的轨迹生成与协同控制研究,如无人机集群、无人驾驶车队等;②作为DMPC算法学习与仿真实践的参考资料,帮助理解分布式优化与模型预测控制的结合机制;③支撑科研论文复现、毕业设计或项目开发中的算法验证与性能对比。; 阅读建议:建议读者结合提供的Matlab代码进行实践操作,重点关注DMPC的优化建模、约处理与信息交互机制;按文档结构逐步学习,同时参考文中提及的路径规划、协同控制等相关案例,加深对分布式控制系统的整体理解。
评论
成就一亿技术人!
拼手气红包6.0元
还能输入1000个字符  | 博主筛选后可见
 
红包 添加红包
表情包 插入表情
 条评论被折叠 查看
添加红包

请填写红包祝福语或标题

红包个数最小为10个

红包金额最低5元

当前余额3.43前往充值 >
需支付:10.00
成就一亿技术人!
领取后你会自动成为博主和红包主的粉丝 规则
hope_wisdom
发出的红包
实付
使用余额支付
点击重新获取
扫码支付
钱包余额 0

抵扣说明:

1.余额是钱包充值的虚拟货币,按照1:1的比例进行支付金额的抵扣。
2.余额无法直接购买下载,可以购买VIP、付费专栏及课程。

余额充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