去中心化技术中的身份与信念系统
身份:冲突与和平的根源
身份概念既是人类冲突的前提,也是冲突的催化剂。历史上,最严重的暴行往往发生在以身份问题为核心因素或根源的冲突中,身份常被直接用作冲突和暴力的借口。例如,在卢旺达种族灭绝中,图西人被称为“蟑螂”;在大屠杀中,犹太人被称为“次等人”,这些都是将特定群体非人化的例子,这种完全否认他人作为人类身份的行为违反了《世界人权宣言》第6条。
在构建去中心化数字身份系统时,我们应从中吸取教训,任何一方都不应拥有定义“人民”身份的权力,个体身份的定义不应使彼此对立。
身份不仅是冲突的源头,也可以成为和平的源泉。相互理解、认可和尊重“他者”,欣赏彼此的共性与差异,是开展对话、相互学习、进行跨文化交流以及克服文化差异的基础。如果我们充分了解彼此,认识到身份多样性对人类的重要性如同生物多样性对自然的重要性,就不太可能形成“我们”与“他们”的对立思维,更有可能理解、尊重并欣赏彼此的身份,减少冲突和暴力。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致力于通过促进跨文化对话和相互理解来消除战争根源。其《文化多样性世界宣言》指出,尊重文化多样性、包容、对话与合作,在相互信任和理解的氛围中,是国际和平与安全的重要保障。
文化是我们看待世界的方式,文化身份包括个人或群体独特的行为、习惯、规则、传统、习俗、态度、价值观和信仰,还涵盖语言、历史、宗教、意识形态、宇宙观、艺术和生活方式等。有些文化元素在初次接触时并不明显,只有在互动后才会显现,被称为“深层文化”。
对于技术人员而言,在设计去中心化身份基础设施时,不仅要考虑姓名、出生日期、是否拥有驾照等简单属性,还应塑造影响人类团结与分歧的其他身份方面,包括深层文化身份。去中心化身份技
超级会员免费看
订阅专栏 解锁全文
1227

被折叠的 条评论
为什么被折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