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适应移动性管理方案与 IEEE 802.11s 处理互联网流量的性能比较
1. 引言
无线网状网络(WMN)由门户、网状站(STA)、外部站(STA)、网状网关和接入点组成。门户将 WMN 连接到互联网,网状 STA 负责接收、发送和转发数据包,网状网关和接入点为客户端提供网络连接,外部 STA 是 WMN 网络服务的使用者。
在 WMN 中,使用外部 STA 的用户可以自由移动,因此需要进行切换过程。但这个过程会中断外部 STA 的在线活动,所以无缝移动性管理很有必要。减少路由管理数据包的传播,降低路由开销,有助于提升网络性能。
IEEE 802.11s 的路由协议是混合无线网状协议(HWMP),但它不支持外部 STA 的移动性。随着外部 STA 数量和移动性的增加,移动性管理成为重要挑战。为应对这一挑战,设计了自适应移动性管理技术。本文将对自适应移动性管理技术和 IEEE 802.11s 进行数值分析和模拟,并比较它们的性能。
2. 混合无线网状协议(HWMP)
HWMP 使用的消息包括:路径错误(PERR)、路径请求(PREQ)、路由通告(RANN)、路径回复(PREP)、代理更新确认(PXUC)和代理更新(PXU)。具体工作流程如下:
- 门户通过广播 RANN 消息来宣告其存在。
- 源网状节点广播 PREQ 消息以寻找到达目的地的路由,目的地收到后会发送 PREP 消息作为响应。
- 网状网关发送 PXU 消息来更新代理信息,收到消息的节点会发送 PXUC 作为确认。
- 当某条路由中断时,会广播 PERR 消息来传播这一信息。
在主动 RANN 模式的切换过程中
自适应移动性管理与IEEE 802.11s性能对比
超级会员免费看
订阅专栏 解锁全文
220

被折叠的 条评论
为什么被折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