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升针灸治疗效果的策略与方法
在针灸临床实践中,常常会遇到一些难治性患者,尽管他们的病症符合针灸治疗的适应症,但对标准的针灸治疗反应不佳。这时,从业者需要及时调整治疗方案,采取特定策略来提高治疗效果。
1. 增加针灸刺激量
增加针灸信息的输入量对提高针灸疗效至关重要。一般来说,增加刺激强度或延长刺激时间可增加刺激量,但人体通常无法耐受单一的过度刺激。例如,过度强烈的针刺感觉可能会转化为疼痛,使刺激失效,而且针刺时间无限延长对增加刺激量作用不大,因为大多数针刺效果在初始刺激 20 - 40 分钟后会达到最大状态。因此,从业者需要考虑其他综合方法来增加刺激量,以下是一些具体方法:
- 选择压痛点 :古代中医典籍提到“治疗痹证的关键是选择压痛点作为穴位”。痹证相当于现代的风湿性关节炎、风湿性肌炎等疾病,直接针刺疼痛部位或压痛点(一种压痛更明显的反射点)往往能立即缓解疼痛或其他症状。中医中的阿是穴就是压痛点的一种原始认知和别称,在西方也可称为“哎哟”或“呀”点。对于一些功能减退或仅有躯体酸痛、沉重和麻木症状而无明显疼痛的患者,可选择有酸痛、胀麻等感觉的反射点作为刺激部位,其临床意义与选择压痛点相同。根据针灸反射学理论,相应反射区内的反射点与患病区域有捷径连接,刺激这些点比刺激非反射点更容易达到“气至病所”,从而有效缓解疼痛和相关症状。由于个体敏感性差异较大,敏感或中度敏感的患者,刺激普通穴位可能就有效果;而低敏感或不敏感的患者,则需要仔细定位反射点。检查可在全身尤其是相应反射区内进行,标记检测到的反射点,比较其反应强度差异,选择最敏感的几个点作为刺激部位。为节省时间,可让患者或其亲属提前自行检查并标记所有压痛点。对于因运动损伤导致的软组织疼痛,压痛点或自发疼痛
超级会员免费看
订阅专栏 解锁全文
76

被折叠的 条评论
为什么被折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