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络人文:从赛博空间到全球网络的多面剖析
互联网的起源与现状
互联网的基础发明,如传输控制协议(TCP)、互联网协议(IP)以及超文本传输协议(HTTP),无疑是20世纪晚期最重要的发明之一。泰德·尼尔森(Ted Nelson)在《计算机解放/梦想机器》中设想的去中心化、智能链接信息网络的梦想,至今仍未完全实现。他所构想的“超媒体”,本应能产生与“思想结构”相匹配的写作形式,网络不仅能像如今的HTML那样将媒体相互链接,还能回溯以提供上下文和整个网络的连接。尼尔森的“仙那度计划”(Project Xanadu)就展示了这种智能链接超媒体的愿景。
然而,当前的互联网标准催生了高度集中化的网络。国家在互联网立法和监管方面拥有巨大权力,大型企业则掌控、开发和维护着关键基础设施。如今,互联网服务提供商(ISPs)对信息传输的控制并不友好。从上传和下载速度的计量方式就能看出其权力和影响力。用户为快速浏览和消费内容而支付下载速度费用,但ISPs却将上传速度限制在下载速度的十分之一左右。尽管ISPs解释称这是为了满足客户对下载的需求而优化网络,但这种对下载速度的强调使用户沦为单纯的消费者。在构成他们在线生活的网站上,用户只是访客。
基于订阅的定价模式,如访问音乐、电影甚至书籍的服务,是数字世界的必然结果。在这个世界里,用户为服务付费,却不拥有任何东西,更不用说承载他们数据的电缆了。软件即服务(SaS)平台的逻辑是内容交付集中化的延伸,这种集中化源于互联网对数据访问和控制的固有集中性。这种逻辑甚至蔓延到了通常生产耐用商品的市场,例如汽车制造商为了在首次销售后获取更多利润,对使用汽车中已有的功能(如加热座椅和自动驾驶模式)进行额外收费。
从赛博空间到去中心化网络
超级会员免费看
订阅专栏 解锁全文
33

被折叠的 条评论
为什么被折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