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年人对网络健康虚假信息的可信度判断研究
1. 网络健康虚假信息现状
网络健康信息质量参差不齐,普通民众很难区分高质量和低质量的健康信息来源。在许多健康话题中,如癌症、疫苗、吸烟和药物相关问题,虚假信息普遍存在。例如,有研究发现社交媒体上32.5%的癌症相关文章包含虚假信息。
网络健康虚假信息往往具有很强的说服力,能引起信息接收者的关注。它常采用编造叙事、情感诉求、耸人听闻的语言、有偏见的推理和夸大风险等策略,这些内容会干扰人们对信息可信度的判断,因为判断可信度是一个复杂的认知过程,涉及对信息内容和启发式线索的评估。
不同人群对网络健康虚假信息可信度的判断能力差异很大。年龄是影响用户对网络健康信息可信度判断的一个重要因素,老年人比年轻人对可信度线索更不敏感,更容易受到网络健康虚假信息的影响。此外,健康素养也是评估网络健康虚假信息能力的一个重要预测因素。
目前研究存在两个主要差距:一是老年人对网络健康虚假信息判断的潜在心理机制研究不足;二是健康素养与可信度判断之间的关系缺乏足够的统计检验。
2. 理论背景
以往研究虽指出老年人易受网络健康虚假信息影响,但对其背后机制的研究较少。有观点认为老年人因健康问题增多,对健康信息的需求更大,在寻找信息过程中更容易遇到虚假信息,但仅用信息需求来解释老年人判断困难可能不够。
心理距离的概念来自Trope和Liberman的解释水平理论(CLT)。心理距离是“行动者与事件在其心理空间中的主观距离”,可分为社会距离、空间距离、时间距离和假设距离四种相互关联的类型。CLT认为,个体对某一事件的心理距离与其对该事件的信息处理有关,心理距离越近,心理表征越具体,人们越倾向于
老年人网络健康虚假信息判断研究
超级会员免费看
订阅专栏 解锁全文
34

被折叠的 条评论
为什么被折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