量子物理量观测的量子逻辑解读
在量子物理的研究中,逻辑体系的构建对于理解和描述物理现象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本文将深入探讨量子逻辑在物理量观测中的应用,介绍相关的概念、理论以及证明过程。
基本概念与引理
在量子逻辑的研究中,我们从一些基本概念和引理开始。从模型的普遍可达性来看,□□A 意味着 A 在所有 x ∈ X 处都为真。为了后续的研究,我们需要以下引理:
- 引理 1 :在任何动态量子框架中,如果 x ̸⊥y,y ∈ Y 且 Y 是可测试的,那么存在 z ∈ Y 使得 x(Y?)z。
- 证明 :由充分性可知 y(Y?)y。根据 (Y?) 的伴随性,存在 z ∈ X 使得 x(Y?)z 且 z ̸⊥y。再由 Y 的可测试性和可重复性,可得 z ∈ Y。
为了方便,我们使用以下公式缩写:
- ∼A = □¬A
- T(A) = □□(∼∼A → A)
其中,∼ 表示量子否定。在任何动态量子模型(DQM)中,∥A∥ 是可测试的当且仅当 ∥A∥ = ∥∼∼A∥。由于 A → ∼∼A 总是为真,如果 ∼∼A → A 在所有 x ∈ X 处都为真,那么 ∥A∥ 是可测试的。因此,T(A) 意味着 A 是可测试的。
测量的模态算子
在量子物理中,当测量一个物理量 M 时,状态会投影到希尔伯特空间中与 M 对应的正交基的一个元素上。然而,像“测量 M 后,A 为真”这样的命题无法用之前的公式表示。直观上,它可以表示为 [B1? ∪ B2? ∪ B3? ∪ …]A,其中 Bi 对应于希尔伯特空间中 M 的正交基。但
超级会员免费看
订阅专栏 解锁全文
1160

被折叠的 条评论
为什么被折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