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6、铟锡氧化物(ITO)溅射沉积工艺及成本分析

铟锡氧化物(ITO)溅射沉积工艺及成本分析

1. ITO在不同显示技术中的应用
1.1 PM - LCD中的ITO

在PM - LCD中,由于使用的玻璃比AM - LCD中的特殊玻璃便宜很多,钠会从玻璃中扩散,因此需要在ITO和玻璃之间设置钠屏障。通常使用厚度为15 - 20 nm的SiO₂涂层作为屏障,它可以通过使用石英靶的平面磁控管进行RF溅射,或者在使用MF - AC的反应过程中从掺杂的Si平面靶溅射得到。PM - LCD主要在早期的沉积线上生产(最高到第5代),这些LCD线的基板最大尺寸为1.5 m,所以RF技术仍可用于SiO₂沉积。

1.2 PDP中的ITO

等离子显示面板(PDP)由两块涂有电极、磷光体和电介质的玻璃板组成,中间由气隙(通常为100 mm)隔开。每块板每个像素定义三个腔室,可在其中产生气体等离子体。PDP的前玻璃板涂有ITO,经过图案化(ITO电极之间的间隙通常为70 mm)形成显示电极(也称为共面电极)。这些电极通常宽度小于200 mm,但长度等于整个显示器的宽度(可达1 m或更长)。为了降低整体电极电阻,会在ITO上沉积更窄的金属电极(称为总线电极)。背板上带有磷光体的电极,即数据电极,是金属的。通常,ITO厚度约为100 nm,在高于200°C的温度下沉积,显示电极的最终方块电阻约为20欧姆/平方。最近,一些银“栅栏电极”结构开始被使用,这些结构不需要ITO,但PDP的ITO靶材市场仍占整个显示用ITO靶材市场的约25%。

1.3 TP中的ITO

在触摸屏(TP)中,电阻式触摸屏同时使用涂有ITO的玻璃和涂有ITO的聚合物基板(如PET薄膜),一些电容式触摸屏也使用涂有ITO的玻璃。电阻式触摸屏中玻璃上的ITO涂层厚度大多为10 - 20 nm,在550 nm处的透光率为89 - 93%,方块电阻在200 - 650欧姆/平方之间,涂层在室温下沉积在玻璃上,电阻率在500 - 750 mΩ·cm之间。由于使用了便宜的钠钙玻璃(厚度0.21 - 2.8 mm),需要在ITO涂层下方设置20 nm的SiO₂钠屏障,该屏障可通过石英(RF技术)或掺杂Si靶(MF - AC反应过程)溅射沉积。大多数电阻式触摸屏还使用涂有ITO的PET基板,这种聚合物薄膜在卷对卷真空镀膜机(也称为卷材镀膜机)中使用磁控溅射技术进行涂层。薄膜在沉积过程中通过冷却鼓传输(通常在室温或更低温度下),ITO涂层的典型方块电阻为250欧姆/平方,总透光率为85 - 88%,电阻率通常在400 - 600 mΩ·cm范围内,这意味着最小涂层厚度在15 - 25 nm之间就足够了。

2. ITO溅射沉积的新技术
2.1 旋转磁控管和旋转陶瓷ITO靶

旋转磁控管使用圆柱形管状靶,在溅射过程中绕其轴旋转。磁体阵列固定在靶内部,圆柱形靶本身通过一对端块固定在溅射磁控管源中。冷却水和电源通过其中一个端块进入,冷却水在靶或靶背衬管内流动,并分别与靶或靶背衬管的内表面直接接触。与平面磁控管一样,旋转磁控管可以水平或垂直安装在镀膜机中,水平磁控管也有悬臂式版本,例如用于卷材镀膜机。

2.2 旋转磁控管的优点

与平面磁控管相比,旋转磁控管有许多优点:
- 更高的靶材利用率 :几乎整个靶材表面都会被侵蚀,靶材利用率(TU)定义为溅射侵蚀的靶材重量与初始靶材重量的比值乘以100%。平面靶材的TU通常在20% - 45%之间,实际中不高于40%,很多情况下接近35%。而旋转靶材的绝对最小TU为70%,ITO的旋转靶材甚至有高达90%的利用率报告。
- 准无结节溅射 :旋转靶材表面超过90%会被侵蚀,且溅射表面在通过等离子体前方时的再沉积非常有限,加上更好的冷却使靶材温度更低,因此旋转ITO靶材溅射时几乎无结节。这导致涂层的针孔密度更低,并且由于避免了频繁的靶材表面机械清洁,生产率显著提高。
- 其他优点 :每个靶材的总材料可用性更高,即减少了靶材更换的频率;旋转靶材通常在较低的靶材温度下运行,因此可以更靠近基板放置,提高了收集效率;旋转靶材允许比平面靶材更高的功率负载(功率基本上“分散”在更大的表面积上);旋转靶材更换比平面靶材更快。

不过,旋转技术也有一些缺点:旋转溅射源比平面磁控管更复杂(它们有移动部件);旋转靶材的每千克成本通常比平面靶材高。但总体而言,旋转靶材的优点远远超过缺点,预计旋转磁控管技术在未来几年将在显示行业得到广泛应用。

3. 显示行业中ITO沉积的成本分析
3.1 CF - ITO的成本分析

对在第8.5代生产线(基板尺寸2.2×2.6 m)上生产CF - ITO的平面和旋转ITO靶材技术进行了成本比较。考虑了三种情况:平面技术(情况1)、保守的旋转技术(情况2)和优化的旋转技术(情况3)。具体的边界条件如下表所示:
| 条件 | 情况1:平面 | 情况2:旋转,保守 | 情况3:旋转,优化 |
| — | — | — | — |
| 靶材尺寸(m) | 8×0.23×2.7 | 8×0.147(外径)×2.7(长度) | 8×0.155(外径)×2.7(长度) |
| 靶材厚度(mm) | 9 | 6 | 10 |
| 相对靶材成本(€/kg) | 1 | 2.5 | 1.7 |
| 靶材利用率(%) | 34 | 82.5 | 87.5 |
| 基板收集效率(%) | 50 | 60 | 65 |
| 最大靶材功率(kW/m) | 7 | 10 | 12 |
| 动态沉积速率(nm·m/min) | 58.33 | 100 | 130 |
| 基板良率(%) | 96 | 98 | 98 |
| 镀膜机清洁间隔时间(h) | 80 | 134.4 | 121.3 |
| 维护间隔持续时间(4名操作员,包括排气和抽真空)(h) | 12 | 10 | 10 |
| 安装新靶材组(4名操作员)(h) | 6 | 4 | 4 |
| 每个靶材可用的ITO重量(kg) | 39.74 | 51.02 | 87.45 |
| 一套8个靶材生产的第8.5代基板单元数量(#) | 8,767 | 33,461 | 65,896 |

计算结果表明,旋转技术可实现显著的成本节约,沉积CF - ITO的成本通常可降低22% - 52%。材料成本在每单位CF - 基板的ITO沉积总成本中占很大比例,平面技术为79%,旋转技术在82% - 86%之间(取决于旋转靶材的使用条件)。每花费1000 €在溅射靶材上,旋转靶材的生产率即使在保守情况下也比平面靶材高得多。

mermaid图展示成本比较流程:

graph LR
    A[确定边界条件] --> B[计算平面技术成本]
    A --> C[计算保守旋转技术成本]
    A --> D[计算优化旋转技术成本]
    B --> E[比较三种技术成本]
    C --> E
    D --> E
    E --> F[得出成本节约结论]
3.2 ITO在TP(PET薄膜)中的成本分析

对在卷材镀膜机中使用单个沉积源沉积25 nm ITO进行了比较计算,卷材镀膜机的最大基板长度为1000 m,基板宽度为1.4 m。边界条件与CF - ITO的情况类似,具体如下表所示:
| 条件 | 情况1:平面 | 情况2:旋转,保守 | 情况3:旋转,优化 |
| — | — | — | — |
| 靶材尺寸(m) | 1.6×0.2 | 0.147(外径)×1.6(长度) | 0.159(外径)×1.6(长度) |
| 靶材利用率(%) | 20 | 80 | 87.5 |
| 最大靶材功率(kW/m) | 7 | 10 | 10 |
| 动态沉积速率(nm·m/min) | 58.3 | 100 | 108.3 |
| 镀膜机清洁间隔时间(h) | 48 | 80.6 | 87.4 |
| 靶材更换持续时间(2名操作员,不包括抽真空)(h) | 1.5 | 1 | 1 |
| 屏蔽更换时清洁靶材的额外停机时间(h) | 1 | 0 | 0 |
| 每个靶材可用的ITO重量(kg) | 20.48 | 30.23 | 51.82 |
| 一个靶材的产量(m²) | 10,640 | 82,320 | 167,384 |

计算结果显示,旋转技术再次导致涂层成本显著降低。材料成本在总涂层成本中的占比明显低于CF - ITO的情况,平面技术为46%,旋转技术分别为38%和27.5%(情况2和情况3)。每花费1000 €在溅射靶材上,旋转技术的产量比平面技术高得多,保守情况下高110%,乐观情况下高265%。

综上所述,DC磁控溅射的ITO,使用陶瓷靶材,仍然是显示技术(LCD、PDP和TP)中大多数应用的首选透明导电氧化物。旋转磁控管技术用于ITO沉积可以在工艺稳定性、产品良率和涂层成本方面带来优势,预计该技术将在显示行业得到广泛应用。

铟锡氧化物(ITO)溅射沉积工艺及成本分析

4. 旋转磁控管技术的综合优势与应用前景

旋转磁控管技术在ITO溅射沉积中展现出了多方面的综合优势,这些优势不仅体现在成本和性能上,还对整个显示行业的发展产生了积极影响。

从成本角度来看,无论是CF - ITO还是ITO在TP(PET薄膜)中的应用,旋转磁控管技术都能带来显著的成本节约。在CF - ITO的生产中,旋转技术可使成本降低22% - 52%;在ITO在TP(PET薄膜)的应用中,旋转技术同样能大幅降低涂层成本。虽然旋转靶材每千克成本较高,但由于其高靶材利用率和其他优势,使得整体成本得到有效控制。

在性能方面,旋转磁控管技术具有准无结节溅射的特点,这使得涂层的针孔密度更低,产品质量得到提升。同时,旋转靶材可在更低温度下运行,能更靠近基板放置,提高了收集效率,并且允许更高的功率负载,进一步提升了生产效率。

随着显示行业的不断发展,对显示器件的性能和成本要求越来越高。旋转磁控管技术凭借其在成本和性能上的优势,有望在未来几年内逐渐取代平面沉积技术,成为显示行业ITO溅射沉积的主流技术。目前,一些涂层生产线已经采用或改造为使用旋转磁控管技术,这也预示着该技术的广泛应用前景。

5. 不同应用场景下ITO的性能要求对比

不同的显示应用场景对ITO的性能要求存在差异,以下是对PM - LCD、PDP和TP中ITO性能要求的对比表格:
| 应用场景 | 涂层厚度 | 透光率 | 方块电阻 | 电阻率 | 沉积温度 |
| — | — | — | — | — | — |
| PM - LCD | 未提及 | 未提及 | 未提及 | 未提及 | 未提及 |
| PDP | 约100 nm | 未提及 | 约20欧姆/平方 | 未提及 | 高于200°C |
| TP(电阻式触摸屏玻璃) | 10 - 20 nm | 89 - 93%(550 nm) | 200 - 650欧姆/平方 | 500 - 750 mΩ·cm | 室温 |
| TP(电阻式触摸屏PET基板) | 15 - 25 nm | 85 - 88% | 250欧姆/平方 | 400 - 600 mΩ·cm | 室温或更低 |

从表格中可以看出,不同应用场景下ITO的涂层厚度、透光率、方块电阻、电阻率和沉积温度等性能要求各不相同。这些差异是由不同显示器件的工作原理和使用需求决定的。例如,PDP需要较高的沉积温度来保证ITO的性能;而TP中电阻式触摸屏玻璃和PET基板由于使用环境和要求不同,对ITO的性能要求也有所差异。

6. 未来发展趋势与挑战

未来,显示行业将朝着更高分辨率、更大尺寸、更轻薄和更低成本的方向发展。在这样的趋势下,ITO溅射沉积技术也将面临新的挑战和机遇。

旋转磁控管技术作为一种具有潜力的技术,有望在未来得到更广泛的应用。然而,该技术也面临一些挑战。例如,旋转溅射源结构复杂,有移动部件,这可能会增加设备的维护难度和成本;同时,旋转靶材的制造工艺也需要进一步优化,以降低成本和提高质量。

此外,随着显示技术的不断创新,可能会出现新的透明导电材料来替代ITO。虽然目前ITO仍然是主流的透明导电氧化物,但研发人员一直在寻找性能更优、成本更低的替代材料。例如,碳纳米管网络作为一种潜在的替代材料,具有良好的机械、光学和电学性能,已经在一些显示应用中得到了验证。

为了应对这些挑战和抓住机遇,相关企业和研究机构需要加强技术研发和创新。一方面,要不断优化旋转磁控管技术,提高设备的稳定性和可靠性,降低成本;另一方面,要积极探索新的透明导电材料,为显示行业的发展提供更多的选择。

mermaid图展示未来发展趋势与应对策略:

graph LR
    A[显示行业发展趋势] --> B[旋转磁控管技术挑战]
    A --> C[寻找替代材料需求]
    B --> D[优化旋转磁控管技术]
    C --> E[探索新透明导电材料]
    D --> F[提高设备稳定性和可靠性]
    D --> G[降低成本]
    E --> H[研发性能更优材料]
    E --> I[降低材料成本]
7. 总结

铟锡氧化物(ITO)溅射沉积技术在显示行业中具有重要地位。目前,DC磁控溅射的ITO,使用陶瓷靶材,仍然是大多数显示应用的首选透明导电氧化物。旋转磁控管技术作为一种新兴技术,在ITO溅射沉积中展现出了多方面的优势,包括高靶材利用率、准无结节溅射、更好的性能和更低的成本等。通过成本分析可以看出,旋转磁控管技术在CF - ITO和ITO在TP(PET薄膜)的应用中都能带来显著的成本节约。

不同的显示应用场景对ITO的性能要求存在差异,这需要根据具体需求进行调整和优化。未来,显示行业的发展将对ITO溅射沉积技术提出更高的要求,旋转磁控管技术有望成为主流技术,但也面临一些挑战。同时,寻找新的透明导电材料也是行业发展的一个重要方向。

总之,显示行业的发展离不开ITO溅射沉积技术的支持,而旋转磁控管技术等新技术的应用将为行业带来新的发展机遇。相关企业和研究机构应积极应对挑战,加强技术创新,推动显示行业不断向前发展。

评论
添加红包

请填写红包祝福语或标题

红包个数最小为10个

红包金额最低5元

当前余额3.43前往充值 >
需支付:10.00
成就一亿技术人!
领取后你会自动成为博主和红包主的粉丝 规则
hope_wisdom
发出的红包
实付
使用余额支付
点击重新获取
扫码支付
钱包余额 0

抵扣说明:

1.余额是钱包充值的虚拟货币,按照1:1的比例进行支付金额的抵扣。
2.余额无法直接购买下载,可以购买VIP、付费专栏及课程。

余额充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