显示驱动技术:从被动矩阵到主动矩阵的深入解析
在当今的多媒体时代,电子显示屏的高分辨率和视频性能变得至关重要。显示驱动技术作为其中的核心,不断发展和创新。本文将深入探讨显示驱动技术,从低内容显示的驱动方式开始,逐步过渡到主动矩阵驱动,详细解析其原理、组成部分以及相关技术细节。
1. 低内容显示驱动概述
低内容显示驱动从最简单的直接驱动开始,逐步发展到被动矩阵驱动显示。像素单元的矩阵寻址方式使得驱动显示屏所需的线路数量得以减少。在成本效益方面,被动矩阵(PM)驱动技术因其简单的制造工艺和相对容易实现的电子电路,仍然是首选技术。不过,与主动矩阵(AM)驱动的显示屏相比,被动矩阵驱动的显示屏存在一些缺点,例如光学性能较差,这主要是由串扰效应以及灰度对电光曲线的响应所导致的。尽管被动矩阵驱动技术已经相当成熟,但在智能驱动算法和节能方面的驱动改进仍在不断取得进展。
2. 主动矩阵驱动基础
多媒体系统对电子显示屏的高分辨率和视频性能有较高要求,主动矩阵(AM)驱动成为了解决方案。主动矩阵驱动涉及从数字面板输入到行和列信号的信号路径,这一过程由所谓的面板电子系统(即集成电路,IC)完成。
大多数专业显示屏在达到(S)VGA分辨率时采用数字并行RGB TTL输入,而对于更高分辨率则使用串行接口。不过,面板电子系统的基本原理与接口类型无关。为了便于理解,本文以数字TTL RGB并行接口为例进行说明。主动矩阵像素的详细信息可以在特定显示技术的相关章节中找到。大多数示例以主动矩阵液晶显示器(AMLCD,常被误称为TFT)为例,其基本驱动方法易于理解,并且经过一些修改后可应用于其他电光原理,如主动矩阵有机发光二极管(AMOLED)和主动矩阵电子纸显示器。等离子
超级会员免费看
订阅专栏 解锁全文
1755

被折叠的 条评论
为什么被折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