着色剂的环境与天然特性解析
一、合成着色剂的致癌性
合成着色剂的致癌性一直是人们关注的焦点。早期,偶氮染料制造中使用联苯胺和 2 - 萘胺被确认为人类膀胱癌的来源,这促使人们对大量偶氮染料及其前体进行致癌性评估。
为了更好地评估这些数据,制定了一套致癌性测试的推荐指南,涵盖了测试化合物的化学纯度、测试动物数量和存活率、研究对照、剂量水平、给药途径、实验持续时间、病理考虑、物种数量以及人类致癌性证据等方面。根据这些指南,将动物致癌物和非致癌物分为六个类别:
1. A类 :着色剂在至少两种动物物种中进行测试,产生无冲突的数据,每组使用至少 25 只动物,且有足够数量的存活动物达到预期寿命的约三分之二。若为阳性反应,需确定靶器官并将诱导的肿瘤诊断为恶性。
2. B类 :着色剂按照 A 类指南进行测试,但仅对一种物种产生有意义的数据。
3. C类 :测试中使用的动物数量不足和/或过早死亡过多,导致结果无法得出明确结论。若有阳性结果或趋势,可观察到恶性肿瘤动物数量增加,但未确定靶器官。
4. D类 :着色剂在多个动物试验中进行测试,单个试验无法得出结论,但综合起来提供了足够的证据形成观点。
5. E1类 :采用不适合评估化学致癌性的方法进行测试,如膀胱植入或使用过少动物。
6. E2类 :数据不足,无法对致癌性做出合理判断。
从结构 - 活性关系来看,偶氮染料的致癌性可分为以下几个组:
1.
超级会员免费看
订阅专栏 解锁全文
41

被折叠的 条评论
为什么被折叠?



